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年轻导演毛小睿今年2月到了柏林国际电影节,在两周左右的时间里他与几名来自上海的同事一起观看了几十部电影,把自己认为好的作品记下来。毛小睿是在履行作为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的职责。其实从去年年底这样的工作就已经开始。第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小组的成员分别前往东京、柏林等各大国际电影节以及法国、美国等地的各大电影公司和影片交易市场挑选电影,拿回各自的一份名单,上面是他们认为值得入选上海国际电影节参赛和参展单元的世界电影。这些名单被交到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由他
们与这些电影的制片方接洽,邀请他们参加电影节。
这种选片方式与戛纳、柏林、威尼斯等大牌国际电影节相差很大。当然,那些电影节每年也都出动“片探”,但显然会有如过江之鲫的导演把自己的作品送到他们的组委会。但差别还不止这点,上海国际电影节打算邀请的片子能不能来,还将由很多因素决定:组委会是否能够接洽上供片方?即便接洽上了,他们是否愿意来?这些因素构成了挑剔的国内观众抱怨上海国际电影节参赛片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上海国际电影节是很年轻的电影节,与柏林、戛纳几十年的历史相比,这个刚刚办到第六届的电影节在知名度和诱惑力上显然无法与它们同日而语。根据上海国际电影节章程介绍:国际A级电影节的一个规定是,一部影片如果参加过一个A级电影节的竞赛单元,就不能再参加其他的A级电影节竞赛单元。如此,不光国际大导演的大作品不大愿意来上海,甚至很多国内导演对自己的得意作品也是在掂量一番后,选择出国参赛参展。导演们的选择也许无可厚非,但是,“对上海电影节的观众来说,我们的要求就不要那么苛刻了,毕竟我们还是一个弱势的电影节。”毛小睿说。
毛小睿今年是第一次参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选片,在之前,像他这样没有资历和名气的人是无缘选片工作的。“组委会可能也是想做一些改革的举措,增加一些年轻人的观点和视角。”对此,他觉得很高兴,因为能去选片,能够很单纯地去看很多好电影,去判断、去提供线索,这对制作者来说是特别幸福的事情。但由于前面提到的原因,他也感到很遗憾:“我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我看到的,觉得好的电影,它们已经或是要去参加别的电影节了。”当然,偶尔也会有意外的惊喜,《豆蔻年华》是他在柏林看到并选中的,“当时绝没想到它能来参赛。这次岩井俊二来了,我都觉得特别奇怪。”这个意外也就成了本届电影节参展影片中最受追捧的热点。
相比之下,参展影片中倒是有相当多的优秀作品。这是因为有不少选片小组相中的电影不愿意参赛,但不介意参展。当然对观众来说,只要能看到,都是一样的。在本届电影节的参展作品中也有不少略显古怪的安排,比如《野战排》、《雨人》、《刀剑笑》等十多年前的老作品没有任何原因地出现在排片表中。固然,电影节应该有前瞻也有回顾,但至少应该对选择参展影片的标准有个说法。参展片的挑选,毛小睿所知不多,“要从400多部影片里选,每个人都不可能看那么多,估计是几个人一起凑的吧。”
国产电影参赛、参展片的遴选工作,毛小睿告诉记者他并不知情:“国产片不归我们看,我们根本不用想这事儿。”作为我国主办的国际电影节,是国产电影难得的展示窗口,在参展片中有20多部新旧交杂、知名或不知名的国产影片,统一安排在主会场上海影城的七厅展映。当记者想进一步了解国产电影选片过程的时候,却苦于找不到电影节的相关工作人员,他们似乎太忙了,最好的答复是在闭幕之后也许能够聊聊。
目前年轻的上海国际电影节面对的多是众多观众、媒体毫不客气的评判,因为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他们从未能亲临的西方强势电影节是那样的光彩夺目,他们急切地希望自己的电影节也能够成气候。但中国参赛片《生活秀》的导演霍建起这么对记者说:“别以为国外的电影节就是多么多么好。西班牙的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也是A级,但根本就没人管,你到那儿问什么事儿,没人告诉你。开幕,颁奖,完了。我觉得上海已经很努力了,我们要珍惜这个节。”本报记者李宏宇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短信世界杯站:新闻、游戏、动感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