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 第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专题 >正文
都市电影论坛成功召开 众导演各抒己见(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6月11日09:25 新京报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吴思远:“都市电影”一定要好看

陈犀禾:上海大学影视传媒学院院长

  昨日下午由本报与上海电影集团合作的“上海都市电影论坛”成功召开。与会的多位嘉宾进行积极而又有建设性的讨论:亲历30年代上海电影繁荣的“东方好莱坞”时期的老前辈表演艺术家秦怡、张瑞芳发言讲述了当时的盛况以及电影产业的经验;香港导演协会会长吴思远则发言表示“都市电影”大有发展前景。另外作家程乃珊、陈丹燕、第六代导演代表王小帅、朱文、李欣、李虹等嘉宾列席论坛并参加讨论。

免费畅游内蒙古大草原 中国政法大学直读研
三星电子再助2004WCG 漂亮mm无敌法宝!!

  吴思远:“都市电影”一定要好看

  吴思远:香港导演协会会长、资深电影人  上海有把这个城市的电影搞上去的诉求,这里有好的电影传统。上海电影集团要做的就是营造好的环境,调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电影的投资领域。这样做才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上海本地的电影人才。给年轻人机会,加大电影的产量,这样每年我们肯定会看到几匹黑马。创作者要有胆子去写去拍,不要怕题材形式上的问题。我们负责电影的部门应该给创作者以支持。我建议上海、北京和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应该开始分级的试点,既然迟早要分,不如早点分,早点做试验。这样做的结果肯定会是现在的电影状况10倍的繁荣。

  我自己也经营电影院,有时候看到一些国产片只有两三个观众,这些电影没有差到这种地步啊。现在的情况是好莱坞大片生意最好,冯小刚张艺谋的电影永远不用发愁,我们不能只看这几部电影吧。电影应该多元化,一定要给青年导演机会,即使赔钱,我们应该有相应的补贴。所谓都市电影,应该具备高水准,这跟制作的大小无关,一定要好看,不要让观众半路去打瞌睡。

  陈犀禾:“都市电影”应该有另类精神

  我就谈谈自己对都市电影的理解吧,刚才大家都从个人的角度谈了一些,我就从历史角度谈,我觉得中国电影有两个传统,一个传统就是上海电影传统,这个大家都已经很了解了,但是其实1949年以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传统在中国的电影工业里面占据了很重要的领导地位,那就是延安电影传统,上海的传统基本上是在市场经济中间成长起来的,并且它的主要的文化精神应该说是一种人文的和民族的,那么这个延安电影传统是在49年以后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我们中国电影又回到了一个希望能从市场经济上面来开拓我们的电影市场的阶段,那么从文化上面来说,原来的红色经典,正面的中国形象,现在似乎从我们国家来说,也想是不是能传统起来,红色想像中间建构另外的想像,我就觉得这是90年代陈凯歌拍《风月》,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时候,他们就对上海进行了新的建构。

  上海应该有一个新的面貌,一个另类的,不同于传统的,有历史根据的,有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富于人情味的,市井气息的。

  我觉得在我的理解中间,所谓的上海都市电影,应该是一种另类的电影,应该有一种另类的精神,这就是我的一些理解。

  本报实习记者张悦

  李欣:“都市电影”不是表面的时尚

  我说两个现象,在上影厂的二楼大厅里,有很多电影老前辈的照片,他们有些在世,有些已经去世;在同一层楼里,有八个大字,前两个字是“务实”,最后两个是“创新”。

  我觉得我们还是在回忆往日的荣光,为什么不能把“创新”这两个字放在最前面?中国没有所谓的“城市”,只有上海好像沾了那么一点边,这个城市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但是没有和经济配合的文化,可能就是因为发展得太快,诱惑太多,来自生活来自物质的,让很多本来想从事电影的人都变成了“上海人”,这个词并无褒贬。

  在上海,做电影就是孤军奋战,北京同行的创作和讨论氛围比上海要好得多,报道说贾樟柯、王小帅等等同行都浮出水面让我很兴奋。“都市电影”我觉得就是描写我们熟悉的生活,不是那些表面的时尚。

  本报记者冯睿

  程乃珊:我们离都市还有很大距离

  上海电影被称为“东方好莱坞”的年代,我本人并没有亲历,但是我外婆那里有很多那时候留下的杂志,封面上是袁美云、陈云裳、韩兰根那样的明星。可能是审美观不同,那时候的演员看起来不是很漂亮,但是很有个性和明星气质。可能当时的电影人也是在模仿好莱坞,但是你可以看出他们非常用功地在表演。

  现在电影改革步伐非常快,还是有一些好看的电影,像《卡拉是条狗》,但是那些反映都市的电影都是虚假的,并不真实。真正的都市未必是繁华的,当年赵丹的《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和《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经典,但是他们反映的确实是大时代背景下的小市民生活。现在有人要翻拍这些经典,不一定会成功的。在当今国际化的形势下,多大的投资等等数字不是真正的问题,而真正要做的是在文化认识方面重新建构都市和都市电影的意义。我们离都市还有距离,但是不能着急。

  本报记者冯睿

  秦怡:我并不怀念旧上海电影

  我听说要在这儿谈上海电影,我实在是谈不出什么来,虽然我是一个上海人,但是那个时候我还很小,余林同志曾经给我起了一个外号就是上海小囡,因为他知道上海话叫上海小孩,说上海小孩来咱们电影厂工作了,想起以前的一些往事,就想起来小时候确实是很爱看电影,几乎什么电影都要看,好看的电影我都要去看,当然了这里说的好看是指那个时候,而不是现在,因为小时候好看的标准是另外一种。

  刚才任仲伦厂长说了,回顾过去就是为了展望未来,我们不是说去怀旧,确实不是这样,你别看我是上海小囡,但是我并不怀念旧上海,我并不是对上海好像要怎么样,因为上海电影原来很繁荣,所以一谈电影,我们容易谈到上海。我觉得在那个过去的年代兴旺的年代的一些经验,我们现在还是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参考,不是说今不如昔,当然现在什么东西发展得都那么快那么多了,那电影发展得肯定也是这样,说实话可能就是那个时候的好和现在的好,问题也就是现在什么都发展了,我就觉得今天的电影与过去的电影,我们都能吸取一些有用的经验,我相信电影是永远不会失去它的吸引力的,它的生命力是永存的。(本报记者冯睿)


评论 | 影行天下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雅典奥运圣火全球传递
美国前总统里根病逝
八国首脑会议
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