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老中青电影人及学者、作家齐聚本报与上海电影集团合作的“上海都市电影论坛”。(南方都市报记者陈辉摄)
《新京报》副总编辑李多钰
本报上海专电 昨日下午,由本报与上海电影集团合作的“上海都市电影论坛”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主会场上海影城会议厅成功召开。本报副总编辑李多钰、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表演艺术家秦怡、张瑞芳、香港导演协会会长吴思远、作家程乃珊、陈丹燕、第六代导演代表王小帅、朱文、李欣、李虹等嘉宾列席论坛参加讨论。论坛现场的气氛非常热烈,来自全国各地主
要媒体的数百名记者进入会场采访,由于空间有限,很多记者选择坐在地上听取了嘉宾的发言。
论坛的上半程,本报副总编辑李多钰及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分别讲话。此后亲历过或对上世纪30年代上海电影繁荣有很大贡献的老前辈及多位学者讲述了“东方好莱坞”的盛况。在短暂的休息之后,香港导演协会会长吴思远的讲话掀起了论坛讨论的高潮。在几天前的“中国电影对外合作论坛”上出语惊人的吴思远继续“开炮”。由于他本人不仅是导演,同时也经营影院、投资拍片,所以他认为,“我对电影市场的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意见都是非常实在的。”吴思远呼吁不止要在上海,而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内给年轻导演以更多的机会,不能是一个市场只养几个导演。同时他再次提出电影分级的问题,他认为分级是给创作者更大空间的一个基础。
上海女作家陈丹燕自称为影迷,她对“都会电影”的质疑,引发了在场嘉宾的激烈讨论。
本报副总编辑李多钰在发言时指出,这次论坛活动与本报系列专题“中国电影百年”紧密相关,在中国电影百年诞辰到来之际,《新京报》协同旨在重现“东方好莱坞”、发展上海电影的上影集团合作本次论坛,听取新老电影人和学者、作者的多方面意见,意义重大。
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和副总裁汪天云分别总结说,论坛特意邀请老一代电影人和新生代电影导演列席,目的是“瞻前顾后”,回顾上海电影往日的辉煌和成功的经验,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为再次振兴上海电影以及中国电影做出贡献。
《新京报》副总编辑李多钰在论坛上发表讲话活跃于纸上的中国电影百年风暴
感谢上影集团和电影节对此次活动的支持,使得我们这样一项原本只是活跃在纸上的中国电影百年风暴会降落在上海这块中国电影的风水宝地之上,为中国电影这条吃水很深的大船添加稍稍的水位。另外我也要非常感谢任仲伦总裁和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成协议,举办这次活动。
《新京报》实际上是一家在北京发行的新型时政类主流日报,在“负责报道一切”的口号下,面向社会较高端读者发行。文化娱乐新闻的广度与厚度是《新京报》的特色之一,而我们的读者由于文化层次较高,对我们大量高品位的文化娱乐新闻报道的接受度也比较强。
今天我们来到上海和大家一起探讨中国电影的过去与未来,现在想来是一件既无心插柳又顺理成章的事情。
从去年11月11日创刊以来,《新京报》的娱乐新闻持续关注了中国电影的困境。我们和《南方都市报》共同制作了《韩国电影百年启示录》和《香港电影北上》两个大型专题,为了制作《韩国电影百年启示录》,我们的特派记者飞往韩国,采访了韩国当下主流导演;而《香港电影北上》是借香港电影访京团的事件而做,采访了大量香港重量级电影人。这两个专题正所谓“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在北京电影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这也导致了我们下一个直接触及中国电影生存现状的专题《2004,中国电影加速度》的推出。这个专题几乎调动了国内所有的电影力量,从电影局的领导,到第五代的导演,以及其他支持电影工作的同志们,他们都为我们这个专题提供了脑力和贡献,他们也参与了一些敏感话题的讨论。在电影界内部进行总动员之后,我们感到了不满足,怎样才能让读者对中国电影的过去与未来发生真正的兴趣?我们想到了明年就是中国电影百年诞辰,于是想到了一个持续一年的庞大计划。巧的是,当我们的电影百年专题计划到六月份时,刚好是“大上海流金巅峰”电影系列,与上海电影节“重塑东方好莱坞”的理念不谋而合。就这样,我们和上海电影节走到了一起。
我们举办这个论坛,希望在这个论坛上有三个收获:第一,是瞻前顾后(这是任仲伦先生的精辟总结),通过回顾中国电影的辉煌过去,展望中国电影可能的将来,上海东方好莱坞的过去告诉我们,中国电影缺的不是经验,而是能否利用经验的实践的态度;第二,是集思广益,每个参与论坛的人,都可畅所欲言,为中国电影出谋划策,共谋出路;第三,结交同道,让爱电影的力量汇聚在一起,踏踏实实地为中国电影做一些事情。
70年前,电影是上海的一张名片,人们通过电影看到上海,向往上海的东西,而上海通过电影也打开了世界的窗户,电影令人心潮澎湃。春夏秋冬,爱电影的人有很多很多,但是电影已经成为了一项需要人们去支持的事业,当然电影也是我们《新京报》的一项公益事业,尽管我们知道电影应该有它自己一定的模式,电影不应该是一项公益事业,但是在目前,在它尚未进入正常的航道之前我们只能够尽我们最大的力量使它向前发展。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就像一条行驶在未知水域的航船,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一个正常的航道才是它发展的正确轨道。
今天我们在这里有这么多人来讨论中国电影的发展,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不必再做这项公益事业,而是能像韩国人那样,为自己国家的电影欢呼与骄傲。
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在论坛上发表讲话上海都市电影“昨天与今天的对话”
《新京报》这次跟我们上影集团联合发起这样一次讨论会,最初是提议打造一个“东方好莱坞”,对此我做了一些修整,得到了《新京报》领导的同意,改成上海都市电影“昨天与今天的对话”。
我的第二个想法“昨天和今天的对话”主要为了“瞻前顾后”。上海早期的电影,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思考、可以汲取、可以反省的案例,但是按照我的观点认为,无论回头看什么东西都是为了往前走,就是我们“瞻前”是最根本的,“顾后”是为了更好的瞻前,把我们的前景,把我们发展的未来看清楚,所以站在我们的立场上,是支持这个活动,而且我觉得这个活动对我们中国的电影发展,尤其对上海电影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点感想,就是我们提出了华语电影,但是华语电影的制造者不仅仅是上海,应该是全球优秀的华语电影艺术家,共同打造华语电影,这阶段我提得比较多的就是这个概念。上次我跟王家卫聊的时候,他也觉得这个概念比较好。因为在世界电影当中,美国电影毫无疑问现在是一个强势的地位。除了美国电影以外,韩国电影最近的崛起也给了我们很大思考。它贴近人性,贴近人情,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命运,特别是跟美国的商业电影形成很大的反差,让我们看到除了我们崇尚高科技,崇尚想像力以外,实际上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有很大亲和力。
我个人认为,华语电影的崛起应该是一个必然。理由包括:一,在世界电影范围当中,我们华语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强大的团队,比方讲我们有一批很优秀的导演,是成熟的、有成就的,在世界范围上有一定影响的团体,那么人类的资本、人类的优势是华语电影重新崛起,在世界范围产生一定影响的很重要的基础。第二个基础就是我们五千多年的历史所积聚的一些相当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华语电影艺术家来提炼创作的,这一点也是国外很多跟我们谈合作的人充分注意到的一点。
韩国有一个电影集团总裁,就跟我们谈能不能把东方的资源整合起来整体开发,美国电影的一些创意也逐渐引向东方。那么他说不要找沉睡的韩国人,要找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来编这些故事,来创作剧本,这样可以在全球市场打得更快,但是东方的一些资源将是全球电影创作的很重要的资源。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将会给我们一代又一代电影艺术家带来很重要的资源。华语电影不用转化语言,它能接受的观众群体就有十几亿,这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任何一个产业只要有庞大的消费群体支撑,这个产业就会快速发展起来。
第四点我要讲的就是我们中国的电影人,整个电影产业意识在逐渐崛起,而这个意识的加快,对推动整个电影产品的发展,应该是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个人很清晰地知道,中国电影面临很多很多困难,这个时候会化解我们的信心,但是我们又有一种很坚定的信念,就是说华语电影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有很快的发展。
第五点就是谈到都市电影。我们从创作来讲,毫无疑问任何一个创作的繁荣都是百花齐放的,但是为什么上海电影集团这段时间都市电影提得比较多一点,在整个电影界引起的反响也比较强烈一点?就是我们上海电影集团立足于上海电影的意识,立足于上海电影可能发展的前景,就是作为上影集团承担起继承和发扬上海都市电影的传统,打造更多更好的都市电影,把它作为我们上影集团整个产品结构中的一个主打产品,我觉得这是我们的整体追求,所以也希望我们对这个电影怎么发展,怎么打造,提供更好的建议。(特派记者冯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