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摘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有一位“幕后英雄”却鲜为人知。她就是台湾著名电影人焦雄屏。此次负责《孔雀》的海外营销和运营,焦雄屏利用自己多年参加海外影展的经验和人脉,指挥20人的团队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克柏林”战役。昨日刚刚回到台湾的焦雄屏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
得银熊已是成功
许多观众为《孔雀》与“金熊”擦肩而过感到很遗憾,而焦雄屏却认为,得“银熊”是成功而不是失败,在自己的预料之中。“我一直估计能得银熊,颁奖前三天把握更大了,因为这次参赛影片整体实力一般,但要抢‘金熊’很困难了。这是影片气质和气势所决定的。《孔雀》是一部温文尔雅的电影,艺术成色很高,但纵观近年来的欧洲三大影展,评委更垂青那些话题性、颠覆性很强的电影。”同时她也告诉张静初等演员千万别期望得影后影帝。“柏林这样的国际影展影帝影后不是授予功成名就的大牌演员,就是提携那些把整部戏都压在一个人身上又的确表现出类拔萃的演员。张静初虽然表现出彩,但《孔雀》里的戏份也只有1/3。”
到了颁奖前两天,“金熊”的角逐者事实上只剩下了《孔雀》和《卡雅利沙的卡门》,大家的心气都提上来了,觉得能够搏一搏。然而事实证明了“老江湖”的眼光,主创人员都有点失望。顾长卫在庆功宴上开玩笑,“责怪”焦雄屏当初为何不预测得“金熊”。最有趣的是在颁奖前一天,顾长卫收到姜文发来的短信:《孔雀》银熊!大家都开玩笑说:“是谁走漏了风声?”姜文对《孔雀》情有独钟,曾应邀剪接了一个版本。
包装《孔雀》是个范例
焦雄屏认为,此次《孔雀》在柏林电影节上的宣传包装运作是史无前例的,应该成为中国电影参加海外影展的一个成功范例。
焦雄屏透露,第一次看《孔雀》哭得脸都肿了,自己都感到不好意思。12月开始加盟《孔雀》的海外营销,她利用专业优势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影展开幕前她利用自己的关系以半价的优惠买下了电影节会刊的封面和封底为《孔雀》做广告,街道上的灯箱广告要2万欧元,代表团就组成“小蜜蜂突击队”半夜三更悄悄上街张贴《孔雀》海报。宣传攻势令影片在首映前已经路人皆知,而首映后的酒会上,她又请来了国际上20位大大小小的电影节主席以及评论家、专业人士……回忆起柏林的日日夜夜,焦雄屏感慨就像指挥了一场战役,“我带了这么多团参加国际影展,《孔雀》是最开心的,长卫是一位很有魅力的导演。我为这个团队感到骄傲,很有成就感。一生能多做几部这样的电影我也就不枉此生。”
我教顾长卫应付媒体
顾长卫是一个特别“嘴笨”的人,如何在影展上“推销”电影赢得媒体观众的印象分,成了焦雄屏和蒋雯丽的另一项任务。焦雄屏笑言:“其实不能说我‘教’长卫与媒体较量,就是给他一些小提示。雯丽也指点他哪些就别说了。每天在车上我就教他用德语向记者观众问好,但他整句都记不住,最后在首映式上用德语说了句‘晚上好’。德国观众都吹口哨叫好。”不过当顾长卫上台领奖时又忘了用天天操练的德语问好。
中国电影文艺复兴
国内观众对《孔雀》的结局感觉有点“晕”,但焦雄屏却认为顾长卫的结局很含蓄,不复杂而是恰如其分。“如果我来拍不会让孔雀开屏,让梦想全部破灭,而长卫却很温情。”焦雄屏特别提到,《孔雀》开屏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文艺复兴。“这几年中国电影在走两个极端,不是张艺谋式的极端商业化,就是贾樟柯式的极端艺术化,其实电影的完整性是多元化,需要在两种极端中有一股中间力量,各有才能,各有姿态,这才是中国电影的中坚力量。以《孔雀》为代表的中国电影让人看到了新的希望。”
记者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