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讯 为期9天的“第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伴随着“金爵奖”颁奖典礼的结束落下了帷幕。在繁忙穿梭各大新闻发布会之后,此次电影节到底如何,不得不让人静下心来进行一番思考。
影片:数量不够 质量下降
虽然本届电影节规模宏大,但它实际的“含金量”却在降低。首先是报名影片的数量太少,522部看似庞大,事实上与戛纳、柏林、威尼斯动辄4000~5000部的报名影片比起来,简直小巫见大巫,就连同一级别、同一地区的釜山电影节1000多部影片的数量也无法相比。其次,电影节国际评委的知名度有所“缩水”———本届电影节的评委姜帝圭、雷吉斯·瓦格涅、卢燕、蒋雯丽等与往届相比都不够分量。
明星:含金量少 巨星赶场
参加电影节的明星数量是衡量一个电影节影响力的标准之一。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还能吸引诸如苏菲·玛索、梅丽尔·斯特里普等当红国际大腕,但是今年称得上“国际级别”的只有摩根·弗里曼和成龙。国内的许多明星也因为各种原因纷纷缺席,使得整个电影节的星光迅速缩减。因为明星数量不够,所以来到电影节的明星都在忙着赶场,例如成龙在上海的两天时间内共计参加了开幕式、酒会、赛车杯、两个论坛、某网站的活动、一个首映礼等多个活动,而贾樟柯、陆川等人也几乎天天与记者们见面。最有趣的是张艺谋,他在开幕式上捧走了名为“生生不息”的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之后便不见了踪影。
论坛:强撑场面 不伦不类
从去年开始,首次设立的“金爵论坛”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真正走向国际打开了广阔的大门,但它今年依然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对中国电影的关注也不够。虽然论坛的原意是让国际影坛的“巨鳄”齐聚一堂,探讨世界电影的潮流和走向,但因为明星数量偏少,除了第一场关于功夫电影的论坛由于有成龙和何平的参与显得比较隆重外,其他论坛与会议都显得不伦不类。
奖项:设置过多 不够集中
上海国际电影节设立的奖项除了“金爵奖”外,还有“亚洲新人奖”、“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传媒大奖”等多个奖项,过多的奖项设立自然会分散关注度。戛纳电影节总监薇罗尼卡·盖拉说:“中国的电影节太年轻,像吃不饱的孩子,所以什么都想尝试,什么都要探索。到底是应该照顾观众还是照顾专业,这是上海国际电影节需要考虑的地方。”
组织:活动繁多 喧宾夺主
电影节的活动一直不断。除了组委会发的《记者手册》上平均每天的十多个活动外,一些首映礼、演讲等活动都不在组委会的控制之内。虽然组委会方面试图进行控制,但是收效甚微。花样繁多的活动让大家疲惫不堪,剥夺了电影本身的魅力。宋德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