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首部贺岁大片《如果·爱》上映,许多观众被凄美剧情感动流泪,而影片中一些精致细节也让观众回味。昨日,导演陈可辛闻讯影片大卖,心情大好,就观众“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细节追问毫无保留一一作答。
疑问一:剧中金城武遇到初恋情人后对方却不相认,他在游泳池水中落下一滴眼泪,这是不是电脑特技?
陈可辛:那滴“眼泪”绝不是电脑特技,但也确实不是真“眼泪”——拍摄那天从监视器上看到这一幕时,我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全傻掉了,这怎么可能?!金城武告诉我们,那是他用技巧屏住呼吸后硬从眼角挤出来的一个气泡!他说这是他的绝招,曾练过很久。
疑问二:片尾,周迅与张学友表演“空中飞人”,随着张学友选择从高空中坠落牺牲自己成全周迅,周迅眼中也跌落了一滴断肠之泪,而且不偏不倚正滴在摄像机的镜头中间。这总是电脑特技吧?
陈可辛:看来“电脑特技”让观众“中毒”很深,我们真冤枉!那个镜头绝对是整部影片中最难拍的一个,拍了三四天,好几百遍,让周迅浪费了很多眼泪。当时我们就像做物理实验,不停地在周迅和摄影机之间变换各种角度,好让眼泪能够落在镜头中。真难为了周迅,因为人在倒立的状态下身体很不舒服,但她还是说哭就哭,我想,所谓的“专业”莫过于此吧。
疑问三:片中周迅睡觉时磨牙,怎么会想到这么巧妙的细节?
陈可辛:这是我的意见。我曾结识过这样的女人,她压力太大时睡觉就会磨牙。我想借用这个细节让观众了解“孙纳”,她为追求她的理想作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表面上看起来好像非常潇洒,其实内心压力很大,而她几乎没有任何宣泄的途径。
疑问四:片中池珍熙演绎的“蒙太奇”只是为了争取更大份额的海外市场?
陈可辛:他演《大长今》而红,但我对他根本没什么了解。这个角色最早定的是刘德华,后来因档期原因他没有演。用池珍熙是因为我们需要一个至少在外形上看起来就跟学友和周迅他们有一定“距离”的外籍演员,来配“蒙太奇”的特殊身份。他是游离在故事之外的旁观者,与别的角色反差越大越有可信度。另一方面他的肩膀很宽,给人一种可以依靠和信赖的感觉,很合适这个角色身上那种“天使”一样的气质。
疑问五:跟张学友比起来,周迅和金城武的演唱功力有些逊色,难道拍摄之初就没考虑过选些唱功相对平衡的演员?
陈可辛:我觉得上世纪经由香港传入内地的最差劲的一项发明,就是“卡拉OK”!我为什么痛恨这项发明?因为我觉得它催生了这样一个现象——它让我们每个普通人走进KTV时,都非常努力地去唱得像张学友一样,好像只有那样才算好。
我不这样看。周迅是我见过的极少数能把流行歌曲唱得像表演时的道白一样有韵味的女艺人,所以,我坚定地认为“孙纳”非她莫属。金城武可能唱得不算好,但他嗓音条件很浑厚,这对表现他饰演的“林见东”身上那种忧郁的情绪有很大的帮助,我听着觉得不错。
疑问六:影片最后采用开放式结局,周迅到底选择了张学友还是金城武?
陈可辛:对于感情,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的选择;对一部电影,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的理解。我把《如果·爱》处理成这样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就是想多留一些“自我发挥”的空间给观众。不过我可以透露给大家,就是我们几个主创私下里谈起这件事的时候,周迅、学友和金城武,包括我本人,都觉得“孙纳”最后会选择“导演聂文”!这就像这部电影要讲的另一个主题——在人生不同的阶段,人会对“爱情”有不同理解。“孙纳”和“聂文”最初走在一起的目的确实很功利,但后来他们的爱很真挚,因为现实所以或许更长久。本报记者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