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 第1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专题 >正文

大学生电影节怪现状: 沉重题材掩盖飞扬青春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4月20日09:31 解放日报

  正在举办的第1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透露出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本是以大学生为主角,“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大学生拍”的大学生电影节,却鲜见反映大学生青春生活的影片。“青春电影”成了中国电影类型中断链的一环。

  青春片青黄不接

  作为电影的主流观众群,如今大学生能看到的影片多是商业大片,而反映校园生活的影片却很少能进入他们的视野。紧贴大学生生活的青春现实题材电影,已经多年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

  《开往春天的地铁》《五月之恋》《那时花开》等片上映了,却不受青睐,在校园大行其道的是《美国派》等美国校园喜剧片。复旦新闻学院大四的小李说:“虽然它的情节有些夸张,但却反映了我们这个年龄会碰到的问题和困惑。”

  “有一部大学生自拍的DV《清华夜话》在网上很受学生欢迎,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学生对校园电影的需求。

  影视创作者必须深入了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而不是闭门造车想当然。”浙江大学传播学教授沈爱国认为,“说到底,青春电影的青春魅力,来自对年轻人生活的贴近。”

  沉重掩盖青春本色

  国内近年来进入主流院线的青春片屈指可数,而一些触及青春生活的电影却又“顾青春而言他”。例如《青红》虽然讲述了19岁女孩青红的故事,焦点却落在了身为三线职工、一心想回上海的父亲身上。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饶静说:“青红的命运与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与心理变迁无关,本该鲜活亮丽的青春充满了黑色的压抑。”“青红”折射出第六代导演镜头下的残酷青春———无论是对上一辈的反抗还是成长中的迷茫,沉重主题下更多是对导演自身成长环境的追溯与感悟,而对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缺乏关注,自然难以引起年轻观众的共鸣。

  “导演们在涉及青春题材时要抒发导演个人情结,本也无可厚非。但青春并非只有一种底色,人为地粉饰美好固然虚假,过于强调青春的压抑不也同样是矫情?”饶静说。

  青春电影是生力军

  国内对青春电影有一种误读:它属于低成本艺术片,票房难和主流商业电影相抗衡。这使得影片陷于投资低、成本低、制作质量也低的怪圈;而冷淡的市场反响又影响了同类题材的投拍,青春电影陷入了恶性循环的窘境。

  专家指出,制作精良的青春电影实际是商业电影中富有票房潜力的一支生力军。一部好的青春电影容纳了多个商业元素:类型多样、明星上阵、画面精致、情节生动。在红极一时的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中,女主角野蛮却不失真情的形象突破了以往的纯情模式,迎合了年轻观众群体的审美标准。可见,青春电影有市场,而现在缺的就是开拓的魄力和眼光。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02,000篇。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