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6月21日下午,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秋林报告厅举行了演讲交流会。报告厅内座无虚席,除了北京大学学习电影的同学们之外,更多的是吕克-贝松在中国的影迷。
吕克-贝松是法国当代最为著名的导演之一,因其擅长拍摄边缘人物的生活而闻名。他最为有名的电影之一《这个杀手不太冷》深受中国影迷推崇。影片讲述了一个行动迟缓的
杀手和一个11岁少女由相识到互相依赖的过程,因为杀手帮助少女复仇而葬送生命。吕克-贝松有很多着迷的点让深爱他的影迷探求,比如他在很多场合都说过他只拍十部电影,比如他在很多场合都戴着他的墨镜,比如他的电影里会用到黑白的影像,比如他旺盛的精力来源如何有动力一直去写剧本做导演做制片甚至是写小说……这所有的一切足够让我们关注到吕克-贝松,而当他被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邀请担任主席,并出现在电影节开幕礼上的时候,影迷们有足够的理由欣喜。因为他们史无前例地接触到了吕克-贝松,无数的中国媒体与其亲密接触,先后发文表达心中的敬意。
在上海,吕克-贝松因为一些个人的原因,对待媒体的态度非常冷淡。转战北京,他似乎变得温和一些。而在21日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以及给新浪娱乐提供的一个小时的聊天时间里,我们很近距离地接触到了吕克-贝松--做为媒体代表,也做为影迷代表。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于电影的热爱,对于中国电影的支持以及对于中国影迷的惊讶。但是,他对于媒体应该是存有相当大的戒心。
当他面对一群北大学子和一群绝大多数很喜欢他的电影的中国影迷的时候,他的整个状态变得轻松,态度相对柔和。他面对哪怕是同样的问题,也能给予不同角度的回答。
《亚瑟》的两个版本:小说重在想像 电影让他再次接受挑战
《亚瑟》是深植于吕克-贝松脑海里童年记忆的感受,他将它们挖掘出来,并成形于文字和影像。主人公是一个十岁的孩子,他面对一个庞大的世界,经常力不从心。但是当他遭遇意外—为寻找花园里的珠宝变得只有两毫米的时候,他开始变得强大,经历越来越离奇。他必须和大自然抗衡,因为哪怕是一滴水对他来说都有可能是致命的灾难。
而谈到为何会写这样一个小说,并用四年多的时间去制作电影,吕克-贝松觉得除了童年记忆的根深蒂固之外,他自己的孩子可能是他假想的第一读者。他希望他的孩子们能够在其中看到真和善,看到如何去与自然相处。
而在写小说的过程中,他的想象力犹如不断得到锻炼的肌肉一样越来越丰富。而制作《亚瑟》的电影,使他再次接受自我挑战,进入到全新的一种创作过程中。因为他从来没有尝试过哪部电影需要做一个庞大的重造自然的工程,而人物则需要完全的合成。
难以避免的,这种带有魔幻色彩的故事必定会与《哈利-波特》做比较。而吕克-贝松认为二者都是独立创作,而《亚瑟》因为充满了想象力,所以人物很有意思,很多人也会喜欢。他的小女儿就非常喜欢亚瑟,还会在生活里考证《亚瑟》的情节。
在十部电影之后也许会拍新的电影
广为流传吕克-贝松一生只拍十部电影,他自信地告诉我们他觉得这十部电影都非常棒,好像他的十个孩子一样。有人问他,为什么只拍十部,是不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他幽默地举起自己的一双手,无辜地说,我们的手指就是十个,所以十挺好的。接着,他透露,只拍十部电影的说法只是为了拒绝好莱坞大制做的邀请而做出的托辞,也是他为了保证自己作品的品质而做出的限制。如果在拍完《亚瑟》之后,还有好的题材,他也会考虑。
坦然面对质疑 将会扶植年轻导演拍片
有人质疑吕克-贝松近年所执导的影片品质有所下降,吕克-贝松很坦然地说,创作必定有其曲线。随着年龄的增长,除了创作欲望的继续保持之外,还增加了其它的快乐,那就是目睹其他人的创作。
而他以后的工作重心会越来越多地去帮助那些年轻的导演拍摄他们的作品。而电影的制作对他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他不会为了商业的目的参与到一个电影的制作,也不会因为某些演员的因素而去看好一部电影。
在他看来,好的剧本,好的故事,好的人物才是电影的灵魂所在。他与那些年轻导演的合作,大部分都在艺术创作的探讨上,他会把自己的某些经验告诉年轻导演,而年轻导演也会给他带来一些新的灵感和想法。
20多年前对让-雷诺一见钟情
因为很多人非常喜欢《这个杀手不太冷》,喜欢让-雷诺在影片里扮演的杀手形象,而他与吕克-贝松合作过很多次。谈到老搭档,吕克-贝松满是赞誉之辞。他眼里的让-雷诺非常优秀,极具表演天赋。
他们相识于20多年前:吕克贝松是一个电影的副导演,负责挑选演员;而让-雷诺前来应征。应征的过程中,让-雷诺一句话都没说,却让吕克-贝松印象深刻。他向眼光不佳的导演极力推荐让-雷诺,因此雷诺顺利地拍摄了这部电影。吕克-贝松说:“这是让-雷诺的第一部电影,也是这个导演的最后一部电影。”全场哄笑,为该导演的毫无眼光,为吕克-贝松的眼光独到。据猜测,该导演是罗贝尔 布莱(Robert Pouret),一个几乎销声匿迹的法国导演。正是这种近乎一见钟情似的感觉,使得吕克-贝松多次用让-雷诺做其电影的男主角,二人也成为相当要好的朋友。
盛赞中国导演 希望中国影人捍卫自己的电影
吕克-贝松认为中国的电影人,是才华横溢的一群人;他们拍出的电影,有非常强的中国特色。因此,他希望中国电影人能够继续坚持拍出更好的作品。而他表示,他愿意在为中国电影某些作品更为国际化道路的发展上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他希望中国导演不要去寻求好莱坞的帮助,因为他看过太多的导演进入好莱坞体制之后,拍出过很多很糟糕的作品。而欧洲尤其是法国,无论在文化传统或是审美上都与中国有着极其相似的感觉。因此中国影人如果愿意走一条国际化的道路,应该向欧洲人寻求帮助。
吕克-贝松看到台下如此多年轻的面庞都闪烁着渴求的光芒,他更加愿意把自己的经验与正在学习电影,并愿意为电影奉献自己热情的年轻电影人。他认为“别对自己撒谎最为重要”,“因为越接近本我创作出的东西才越能被观众感受到”,而在进行电影制作的过程中,要学会“衡量妥协与让步”,而他觉得如果自身创作的主要营养仅仅是靠别人的影片来提供,那么就好像近亲结婚生出的孩子一样,肯定是有问题的。他用诗意化的语言寄语年轻影人:“一定要敞开胸怀,睁大双眼,灵感无处不在,在树梢上,在地铁里,一切与外界事物的碰撞都会给你带来灵感。”
而他同时非常自豪地告诉这些有可能从事电影职业的人,他的《亚瑟》花费了8000万美金,所有的钱都是来自法国,而并非好莱坞的资助。他希望他们也能够捍卫住自己的本土电影。
吕克-贝松在好莱坞之外给我们构建了一个赏心悦目的电影王国,他希望中国电影越来越开放,希望中国电影人能够在开放中捍卫自己的电影。而我们自己呢?是否能够真正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电影创作体系和工业体系呢?(圣烟/文)
精彩花絮:
吕克-贝松笑谈,自己曾经在法国中部的寄宿学校读中学,那里的牛比人多,如果你跟牛说,你要拍电影的话,牛会回答你:“哞……”。
吕克-贝松被一个洪亮的提问声音吓到,表情搞怪。
吕克-贝松说起当年上电影学院的口试经历。别人都是10分钟,而他只用了1分钟就被赶了出来。因为他说自己很喜欢一些好莱坞导演的片子,不符合老师的“艺术”品味。
当有人问马丁-斯科西斯每次都与奥斯卡失之交臂,原因何在时,吕克-贝松这样回答,如果是我做评委,我一定会给他颁奖。之后他拿斯坦利-库布里克来做比较,库布里克没有拿到任何奖,而他自己也同样没有在法国内拿到任何奖。
吕克-贝松执导电影全记录:
《亚瑟和迷你墨王国》Arthur and the Minimoys (2006)
《天使A》Angel-A (2005)
《圣女贞德》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1999)
《第五元素》Fifth Element, The (1997)
《这个杀手不太冷》Léon (1994)
《尼基塔》Nikita (1990)
《碧海情》Grand bleu, Le (1988)
《地铁》Subway (1985)
《最后决战》Dernier combat, Le (1983)
《最后的阿旺特》Avant dernier, L'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