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程青松:请苏叔阳老师发言。
苏叔阳:我看了三部影片之后很兴奋,原因是刚才张局长说了一些,我还有另外的一些思考。中国电影史以来到今天,我们是欠着也么一个帐的,关于中国农民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历来被中国的精英,革命的领导者,都曾经有过截然不同的了解。在毛泽东谈革命阶级分析的时候,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第一次把农民列为革命的主力。这大概是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现在对于农民的定位还是不准确的。
我们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成功,除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所有的丰功伟绩基本是农民工为我们打下的最基本的东西。但是今天我们对农民工的政策,所应该报答给他们的远远不够。比如说他们今天回去之后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城市贫民。城市贫民还可以得到最低的生活保障,但是在免除了农村税之后对于这些已经失去了自留地的农民工回去以后一无所有。如果我们处理不当,这是中国社会最重大的动荡的原因。
看我们的电影,大概能够像史诗一样对农民歌颂的影片几乎没有,过去一些描写革命战争的,那也是在描写革命战争之所以胜利的时候捎带说一笔,说我们的淮海战役是农民的小车推出来的怎么样。但是直接描写几千年来中国农民阶级身上所具有的非常了不得的,为我们民族群体性奠定基础的勤劳、勇敢、朴实、忠厚,以及他小小的狡猾,被江湖所利用的恶习。这样能够表现农民的影片几乎没有。
中国电影工作者反映农民是天经地义的,是报答你的父母,没什么话可说,责无旁贷的。但是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特别是今天那些先锋电影工作者,从来不把农民看在眼里,也不是放在精英里。我看过这样一部影片,你说拍的不是上海,北京冤枉,但是想找这些地方可费事了,很难找到在北京、上海他的影片中呈现的场景、人物、故事。甚至到了不合理的地步,有一个河南来修自行车的,城管不断的轰他。城管当然可能有做得不好的地方,矛头都指向了城管,这恐怕就有点不大讲理了。这些东西就是因为摸不准脉造成的。城市影片中具有特色的都是电影工作者自己制作的乌托邦,创造那些连电影工作者自己都很难进去的大宾馆。我们的电影工作者是不是会像绅士一样的喝咖啡都不一定,但是电影当中一定要表现出来。这样使影片越来越脱离群众。
今天肖风的三部影片当然不是农民诗史,但是他捕捉到农民向新生活转变时期的一些东西,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先不说他的电影艺术,以及电影本体上的某种追求,这三部打包时的想法,他能够在这样一种世风浮利,特别是所谓搞艺术的人的浮躁心态,能够稳得住神,站得住脚极不容易。
我想起几位老作家的话,周扬在他做植物人时最后一次在北京饭店,全国文联的团拜会上做完之后下来了,两位老演员掺着他。周阳见了我说了几句话,他有两句话使我考虑了很多年,他说不要为时潮所动,要耐得住寂寞。我想他一辈子都是掀动时潮的人,他怎么会寂寞?我想这恐怕是他一生最想说的话。有一次刮尘暴,我们几个在政协礼堂开会,给夏公提了问题,他说不要想把你的名字印成铅字,要多思考。很感慨年轻工作者对自己内心的要求不够。我想张局长说的非常有道理。
我们怎么看待农民?现在有几种角度,一种是居高临下,像《早春二月》孙道临演的角色一样,去拯救别人了。孙道临在那里的角色是当时小资最典型的表现。和那些今天以小资为荣的人完全不是一个意思。他们是拯救别人达到托尔斯泰达到的那种道德完整是小资的一种主要特点。今天我们在很多影片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居高临下的可怜人家,同情人家。
再一个是从下往上看,大多描写农民领袖,好象都是神仙。我在这三部影片中看到一种平视的眼光,是编导者深入到农民的心里,像描写自己的父母,邻居一样描写他们的喜怒哀乐。我觉得这是艺术家对他们描写对象的根本细节。当然在制作的时候要高屋建瓴,这并不是你的身份比他们高。这是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应该追求高贵的心理,但是高贵的心理不是说瞧不起工农兵,不是为了那些小的东西而沾沾自喜。
肖风拍了这么多东西,跟他的同学比名声不是那么光华灿烂。虽然他有很多非常经典的东西,包括陈逸飞的电影。他有很多的东西,但是他仍然能够沉下心来拍这种电影,我觉得非常了不起的。我建议广电总局应该做出一个规划来认真研究一下我们怎么反映农民问题?
前10年日本有一部影片,《远雷》,那部影片是日本新电影一个标志性的转变,他描写了日本在农村到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有一批新居民,从农村来,但是他们始终离不开生他养他的土地的情感。说死了要在城边弄二亩地不交给政府,搭了一个塑料棚种了很多番茄。那些农村的兄弟姐妹的生活都是在那个塑料棚里,在他们小型版的故乡里演出。当他们知道这也要规划到新的城市中,他们唱起了当年的儿歌,远处的雷声在响,当那个儿歌唱起的时候我相信日本的观众都会掉眼泪。这部影片在昆明演的时候中国的电影工作者也是掉泪。
我们现在缺乏这样的影片。我写了一个电视剧是,虽然说人到了城市,但是心态不是城市人,一切都融不进去,怎样迅速的转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有这样一部很好的影片非常好。
我非常欣赏编导对于这样一个题材他们精心经营的高度负责的职业感。假如这个职业感没有很高深的,没有很高的艺术水准的话,这种效果可能会太匠气。但是这三部影片中除了个别的地方,像您说的《海的故事》,我看了觉得很像城市的公园里拉着二胡唱京剧的感觉,挺有意思,挺有情趣。但是其他很多地方都显示出有高深艺术水平的人精心打造一个他们所喜爱的东西。
《海的故事》女主人公是一个聋子,她敲的钢轨越使劲你越觉得是一种悲壮感。但是影片当中是袅袅而去的声音,和海浪拍打海滩的声音融合得那么好,又和远处的嘈杂声融合在一起。这种本来是很繁杂的声音借助主人公的感觉描绘出一种亲切的现代社会的诗意。我们要是能在嘈杂的鱼市和海浪当中营造出一种诗意是很难的。他舍弃了那些未必是不好的画面,可能是很多很精彩的,激动人心的大海的豪放粗犷的性格,他没用,是因为不太符合这个影片。他表达了那个耳聋的姑娘内心非常温存的细致。所以《海的故事》的故事更有工而不工的感觉。虽然这部影片可以挑出这样那样一些小的缺点,但是在整体上做了这点,而且把故事很淡化,做得是很不错的。
我觉得一个艺术家如果抛弃了社会上纷杂的东西,抛弃了名利是非,抛弃了今天和虚拟世界所带来的一切烦扰,潜心于艺术,真的做到耐得住寂寞是很不容易的。这段时间又是一季比较热的时候,揭这个怎么样,那个怎么样,不断有人打电话问我王老怎么回事,黄老怎么回事,我说我不了解这些。我有的时候觉得很可笑,本来电脑,电子计算机是人类头脑向前发展,让全球瞬间共享人类文明,结果我们瞬间分享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把污染扩大到全世界,甚至强迫全世界的人看为什么中国人不高兴。这有点太过分了。
特别是文艺界现在也是各种各样的说法很多,能够静下心来经营自己这一方真正的艺术天地。我和他们谈过话,我发现他们在谈到这部影片的时候,心情已经达到了某种自由状态,觉得特别舒服。一个艺术家达到这种状况是很难的。电影是遗憾的艺术,那个没弄好,这个没弄好的,他觉得很舒服。我觉得能做到这点很不容易。
再就是我寄希望从这几部影片里看到了他们的优点,也看到的现在的电影工作者急需要补的东西。一段时间我们太注重电影艺术本体,特别是大片以来,其他的素养、修养和涵养不足。中国现在面临的到底是什么问题?中国在济危机浪潮下所面临的状况是什么?人们的心态是什么?以及中国目前的现实社会是什么?业绩我们了解的都不是很充分。不用说充分,是不是了解皮毛都不一定。现在有好几种说法,一种是中国不高兴,还有走得更多的说把美国买穷,我们有多少多少亿。还有的人说要和哪国哪国联合,这些不切实际的幻想都不是空穴来凤。这些很值得我们思考。
我们搞社会艺术的人,我们不了解社会,我们很难把握下一步走的是什么。再有一个,现在国学兴起五花八门,买两个菜也是国学,国学是什么?真谛是什么?和谐是什么?这是我们心里应该有的数,不然说的是和谐,否则可能想法。最近我看一部戏,说是和谐,但是讲的是杀母亲。恐怕这些都值得探讨一些基本性的问题,这样我们说起话来,办起事来才合适。当然在这里讲国学有点班门弄斧,可能有说的不对的地方,但是我们要把握中华民族,特别是农民身上,农民问题到底是什么?我们现在的农民最需要看的是什么?哪怕是《喜盈门》我们都达不到,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