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2009年4月15日下午,肖风导演“现代乡村三部曲”影片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以下是会议实录:
主持人程青松:各位老师,欢迎今天大家来到北师大参与“现代乡村三部曲”影片研讨会。昨天晚上在剧场放映座无虚席,而且很多观众流下了了眼泪。
首先,由我来介绍一下到场的各位嘉宾:“现代乡村三部曲”创作者导演肖风、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主任黄会林、著名电影评论家王人殷、中国电影家协会原副主席、田汉基金会理事长苏叔阳、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许柏林、北京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绍阳、北京电影学院陈晓云、著名导演何群、著名摄影师智磊、北京师范大学社团“农民之子”代表李锐。今天还有很多媒体朋友以及观看了影片的师范大学的学生,欢迎你们的到来。先请肖风导演谈谈创造这三部关于现代乡村电影的背景。
肖风:这三部片子最开始的时候是只有一个剧本,实际上是《清水的故事》。看剧本之前我还很犹豫,农村题材不好拍,现在也不太了解农民,现在的农村不知道怎么样。我们和编剧切磋过一段,说到下面走一走,看一看,再研究一下剧本。其实他的剧本里那种真实感写得很好,挺打动我的。我说那我就完全按照真实的走。但是到了我这个年龄的人在创作上还是有一些惯性的。按照这个规程来说,我们也是选了一些演员,在当地生活确实是比较困难,没有洗澡,他们很不能接受。我说是真没有洗澡的地方,只能是自己打桶水擦擦。我就想回去了,整个摄制组都撤了,《清水的故事》拍了一些开鲜花的,春天的景色就是那段时间先拍的,带人物的都去掉了。
回来我又琢磨了一下,干脆把我最原先的那种设想,在村子里的,谁家有什么三长两短的事情都不编剧了直接拍,是一个理想化的投入。这样开始了追求真实的景象。说实在的我真的没有底,把第一部片子给各位专家看了看,确实对后面这两部片子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从拍摄到后期剪接,各方面都很简单,就是真实的,追求真实为主。因为主题、内容、人物这些还是挺传统的,从创作观念上还是挺传统的,也没有特别想追求新的潮流,新的形势。还是一个很简单的,希望创作者的那份真诚能够表达给观众。
主持人程青松:有请张宏森局长发言。
张宏森:首先感谢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能够提供这样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来做“现代乡村三部曲”三部影片的展映活动以及研讨活动,也感谢到会的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对肖风“现代乡村三部曲”的积极的支持和热情的关注。
还要感谢导演肖风和编剧程晓玲,他们确实是以超越常规剧组的一些勇气和力量一举夺下了三部农村影片的拍摄。代表自己,也代表电影局向肖风和编剧程晓玲,向大学生电影节表示深深的谢意。
农村题材电影一直是中国电影创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关注农村,关爱农民,关心农业,对“三农”问题高度的重视。我觉得电影也应该把镜头深深的植根于广袤的土壤深处。深深的植根于千百万农民兄弟姐妹心的深处,拍出好的作品。
这几年为了推动好的农村题材的作品,广电总局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调动积极性,调动创造力量。我们每年仍然保持着一项农村题材的扶持政策。这个扶持政策每年资助范围都在20部左右的农村题材的故事影片。这也看出作为电影政策对农村题材的电影创作还是给予了特别支持和特别青睐的目光。但是我们也非常遗憾的发现,这几年在中国电影创作当中,农村题材的电影在艺术水平,创作质量,社会反响等等各个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农村题材的电影,今天在这里做学术研讨,我们仔细想想实在是还没有超越,不往远说,改革开放以后达到的高度像《人生》《野山》《老井》等等一系列的作品。我们的作品还没有攀登上这样的高峰。期待着农村题材的电影作品成为有社会影响力,成为有市场号召力,成为代表当今电影创造水准的呼吁和呼唤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强大。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肖风拍摄的三部农村题材的电影,我们应该是为之欣喜。尤其是当我们了解到肖风三部电影创作历程的时候,我们更觉得为之感动。我倒不能说,也不敢说也三部电影已经成为农村题材的标志性作品,但是我想说,只要有了我们一批像肖风一样,怀着非常强大的情感力量,又带有一种执著的精神,顽强的用电影书写,表达农村。我想这样对我们有份量,有价值的农村题材的作品的呼吁会很快变成现实。我想借助今天三部影片的研讨进一步来吸引,呼唤更多的电影创作者把目光转移到农村题材来,争取在自己独特的发现和自己独特的表达当中能够为农村题材的电影创作贡献出精品力作。
关于这三部电影,我因为工作关系比较早的接触了。第一个是《清水的故事》,第二个是《海的故事》,第三个是《喊过岭的故事》。我们选片是倒着看的,对这三个故事,我们当时觉得肖风可能会推出三部风格、样式、形态相似的作品。我们看了以后做了很长时间的议论,觉得这实际上三个电影就是三个电影,它的形态、品种、类型,都有了非常清晰的,非常内在的严格区分。
比如说《清水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一种特别忧伤的目光。我们看到了在现代化背景之下,为了追求这种现代化,我们在某种意义上所付出的一些无论是精神上的,付出了代价。他是在向列的呼唤,尽管这部电影的呼唤像肖风性格一样是比较内敛的,但是呼唤的内在的力度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的。
《喊过岭的故事》,确实我们审查的时候,审查委员会的同志也是在很轻松,很愉悦的看待这部电影,我们看到了新的农村伦理秩序的呈现,看到了当中很多乡村伦理的变迁。我们看的时候也觉得是特别有意思的片子。《喊过岭的故事》传达的意义,乡村伦理的重建,以及在重建过程中所传达的一种古典和现代的气息相交叉的非常浓郁的情调还是有一定的观赏价值的。大家还是抱着非常期待的心理期待着下一个步骤。
《海的故事》是肖风呈现给我们一个比较永恒的爱情故事,他用一种独特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呈现给我们。
这三个影片确实是三种形态,三种类型。虽然肖风是一气呵成的把这三部电影拍成,但是他努力在呈现出这一个个的不一样,这是非常重要的。
肖风是78班,是我们第5代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从《一个和八个》开始,他已经在中国电影历史上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脚印。这么多年来肖风电影的实践并不多,肖风回来以后一下把三个电影拿出来,其实我们在感到欣喜的同时,更为欣喜的是肖风更大的电影贡献是这三部电影之后。他在温习第5代的同时,他在刷新着第5代的精神。这三部作品可以说是他出手的一个尝试性的,探索性的笔法。
比如说我在看《喊过岭的故事》的时候,我说这是一个怎么描述的电影形态?按照肖风的做法是抗着摄影机去拍,哪里发生什么事就去拍。这个电影有这样的一种痕迹在其中。但是我们看到很多所谓写实的,比如说6代或者是6代之后,我们拿这个电影和《盲山》相比,这两个的写实路线是完全不一样的。《喊过岭的故事》看完了之后我们觉得这里面蕴藏了一种有机的内在戏剧感是抹煞不掉的。无论肖风怎样标榜写实,但是就是有一种内在的,或者是被裹实的一种戏剧感。它是发生在人生舞台,不是人生现实中的。第二遍我看的时候每一人物的表演在自觉和不自觉的往一种戏剧感靠拢,这有点像中国民间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间的一个中间特别模糊的一个地带。这个地带其实是蛮有意思的一个地带,它并没有走向6代或者是6代之后的写实路线。他不是贾樟柯,他也不是李扬,他甚至不是很多人。《喊过岭的故事》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作品。我本人对这样一种形态呈现出一种偏爱。我觉得这个形态,我不知道是故意营造的,还是突然之间形成了这样一种东西,但是我觉得这样一种电影形态我还是蛮喜欢的。它满足了方方面面的要求,裹胁在其中的戏剧性和表演的非专业化,以及整个的原生状态交织在一起。它正在改造着一种戏剧模型,也在改造着一种电影形态。所以我觉得这个东西非常有意思。
但是这个我也想听听各位专家和老师的意见。肖风的三个作品当中,《清水的故事》拍得比较5代的。《喊过岭的故事》一点5代的都是都没有,是和5代决裂的一部片子。《海的故事》属于挺个别的一个故事。
今天我们来研究肖风的“现代乡村三部曲”,一个是推动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一个是像我们5代,像78班在经过了30年之后,面对新的审美形势,面对新的观众群落,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路线。或者是我们不选择什么样的路线,我们怎么样能够解放自己,偶然一个更自由的,更奔放的,更符合于当代审美情绪的一种状态。5代今天也面临着集体的思考,我觉得研究肖风三部电影作品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是没有思考好,各位老师和专家是研究文本的,我今天说这些,总之是表达一种感谢的心情,也拜托各位专家和各位老师们对我们最新出的当下的一些电影作品多加评介,多加批评,多加分析,能够指导中国的电影创作更好的往前迈出新的步伐。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导演肖风能够在这样一个展映,或者说这样一个研讨之后能够把目光迅速的聚焦到下一部电影思考和电影创作中来,期待出更好更新的电影作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