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肖风“现代乡村三部曲”影片研讨会实录(图)(5)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2日17:09  新浪娱乐

  主持人程青松:接下来请陆绍阳老师发言。

  陆绍阳:三部片子我都看了,三次研讨会也都参加了,这是第四次参加肖风老师的研讨会。我觉得一个制片人,一个编剧,一个导演能够这样执著的,持续的表现对农民生活的关注,不管是怎么样,我向他表达敬意。很多老师都总结了这个片子各种各样的特点,包括他对非职业演员的把握,甚至社会学方面意义超过了电影本身。包括民俗学方面的意义,我们在《喊过岭的故事》里面可以看到丧葬文化,看到出殡的仪式等等,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

  我也同意很多老师讲的这部片子的观众问题。最近在做一些课题,所以特别关心这方面的问题。每一期中国电影报上都有农村数字院线前20名的状况,《工夫之王》《杨得志》《大进军》、《革命到底》。包括何群老师的片子也有很多时间进入这个榜单。公益电影是《叶问》《画皮》《集结号》《王者之心》。不管是公益放映还是商业放映没有一部是现代农村生活的。这个单子也可以解读出很多问题。也可以看到肖风导演三部曲也给了农村观众更多的选择。我看这三部曲的时候经常想到一个导演维斯康蒂,最著名的影片是《大地在波动》。他是意大利共产党最信任的导演。意大利邀请他拍三部曲,一部渔民生活,一部矿工生活,一部农民生活。他拍了《大地在波动》以后就放弃了后两部的。这确实是很难得的,如果没有对生活更深入的理解的话,他还不敢轻易的涉足。

  肖导演有这样三部曲,我把它看作是飞跃的奠基石,一个必不可少的作品。我也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肖导演能够拍出留得下来的作品。谢谢。

  主持人程青松:下面请电影家协会的秘书长许柏林老师发言。

  许柏林:肖导的三部曲我也是第四次参加讨论会。我自己的收获很大。今天听完以后我冒出一句话,三部作品我们说它很成功,有什么有的标志?我们看了这个作品以后,今天出席会议的专家,老师都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这三部作品我们有这么多的话要说本身就是成功的标志。不像有的电影看了以后没话说,有的电影看不下去。

  而且我们要说的话都不是一般的话,我们会涉及到电影艺术的发展道路问题,电影美学问题,甚至于宏森局长还提到了电影生态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很宏观的一些大问题,基础性的问题。会有这样的影片,当然也会涉及到电影的一些技术问题,更不要说电影的主题,它的文学性。今天中国农村的关照的问题,社会学、民俗学的问题。都在这些基础性的宏观的问题,在为这三部片子探讨,来把脉,来定位。所以我说这个片子本身,不仅在今天它是成功,而且对今后还会发挥很长久的一种效果。这是我今天来参加这个座谈会的感受。

  三部作品看完以后,每次研讨会也都有感受,有想法。三次研讨会也都发言谈过。后来想把三次开完以后集中写一篇小文,这一下笔推敲还很困难。没下笔有很多话想说,一下笔不知道说很小好。后来还是抠出三句话才完成了我的这篇小文。

  第一句,在当今中国,观潮起潮落,闻风景风合,还是要看农村气象,听农民卖座。

  刚才几位老师讲农村问题都讲得很有高度,讲到了国家的大局。我觉得我们真正关注农民问题,刚才几位老师都谈了建国以后农村题材。我也不知道是有意回避,还是怎么样,文革期间都没谈到。那时候的《艳阳天》《金光大道》也是很不错的作品。我倒觉得那样的作品触及农民心灵。文革时候浩然的作品触及农民的心灵,不再简单的说生产的问题。浩然的作品不简单说这块地怎么种,还有《青松岭的故事》等等,注意把农民的思想往阶级斗争上引,但是会给他一种心灵变化。

  我想到这几部片子,是说这种心灵的牵引最后被历史证明是不正确的。因为我国农村的问题说到根不是阶级斗争问题,还是生产方式跟生活方式问题,还是文明元素的问题。

  第二句,三部影片都表现了现代文明元素对农村生活元素的添加和提升,从而揭示出现代社会农村生活元素和文明元素短缺。

  三部影片在时空叙述上都有这个特点,把最封闭的农村生活状况和现代文明,现代社会发展进程这个时空还没有架起来,这不是人为的,是生活本身发生的。在这种状况下再关照特别封闭的,又特别是农村女性,我为什么强调农村女性?我们的编剧是位女性。三部影片的主角应该说都是女性。女性在农村又是更加的弱势群体。所以把生活的基础,影片关照的基础放到女性身上就使我们更加有一种反差。现代农村生活的单调,农民心灵的匮乏和现代一开放的现代社会一放进去,我们就马上感觉到现代农村的生产生活的动力和支撑力都严重的弱化。这里自然能让我们想起农民文明的大国,农村文明原来是支撑中华民族的,2000多年农业文明给我们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和温馨和谐的生活氛围。但是在现代文明下不够了,生活的元素不够了。钢琴去了以后村民要让钢琴弹《花为媒》,这很显然是对不上。可见农村生活的单调。在现代生活的空间把农村打开以后,农民心里空落落的。心灵产生空位以后势必要找新的填充,进行新的选择。所以参照系是什么,就乱了。进来的元素本身也是不加选择的,容不得选择。他的主体准备也不够。所以被生活推着走,农民很显然的处在被动中,弱势的,失去了过去几千年,几千年农民辛勤劳动了几千年,辛苦劳动了几千年,板结了几千年,悠然了几千年。这样一种生活状态导致心灵的变化。我们的三部影片就是在这种时空背景体现农民心灵的变化。这点应该是乡村三部曲的一个很有特点,突出的主题。

  很多专家讲了这些影片是平视的,是钻到农民的心灵往外看,这我觉得对于农村题材给我们一个启示特别有意义。因为我们写农村题材,表现农村生活,农民生活,过去要么是一种猎奇,要么是一种指指点点。总是从外部关照农村和农民。我们这三部片子从里进去,从里面是农民在说话,农民在喊,农民在盼,农民在感受他的心灵的变化。这个意义在哪儿?于给我们今天的农民发言权。不是肖导要替农民说话,也不是程晓玲要替农民说话,是农民自己说。这个叙事的角度,这个意义,如果我们以后拍农村题材应该更进一步的强调,让农民出来说话,我们听听农民说什么。

  世界银行把贫困定为三个主要项目,一个是货币量的缺少,一个是信息量的缺少,一个就是发言权的缺失。我们今天农民贫困在发言权的缺失。我们的影片在这部分上补了一下,但是还不够。还有这种超出影片的意义。

  第三句结论是,我也很赞赏肖风导演的艺术追求,在今天这么一种整个文化,文艺、电影、社会、心理现实状况下,肖导执著的追求,他的真实记录生活,真实展现心灵,甚至于他自己讲的杜绝表演,杜绝时尚,崇尚生活,崇尚自然,这样一种艺术追求是应该值得提倡的。加上刚才宏森局长讲到的,它对于我们电影生态都有重要意义。他说这个话的时候还包含着一点意义是我们的电影生态不太平衡,商业氛围还是偏重了一些。我们这些题材的还是少,但是毕竟是作为一种平衡的要素加进来了。这是值得欣喜的。

  “现代乡村三部曲”给我们的有益启示,一是观察和解析农村题材要有现代时空。我们也有一些片子还回到老套路上,讲农民的家常里短,讲农民固守了几千年的自娱自乐。这种也好,不是说把农村的东西都丢了。现代社会的负面影响,对农村的侵害也不容忽视。现代的不一定好,谁家有勇气敢把山村闭起来说200年不开发,也许200年以后那里最发达。但是没有人敢这么做,现在都要GDP。历史跑了一大圈回到了原点,发现没动过的地方是最发达的,包括我们的老北京城。现在哪家老板说要把北京城恢复了?我看这是世界最大的新闻之一,干不成。你想恢复就恢复?地下都是地铁了,护城河了,怎么挖?也许当时不动北京城可能是最棒的,但是没办法了。不是说现代社会都是好东西,要筛选。农村几千年积淀的东西,我们说它是现代元素不够了,不是说原来的元素不好。但是我们今天表现得应该有现代时空,要把这种皈依到人的心灵演化。

  我们要把握艺术的方向,刚才晓云讲了要坚守。我认为坚守为生活的艺术,为人生的艺术,当然为艺术的艺术也很伟大,为政治的艺术也很伟大,但是为了一切都别把艺术丢了。为了政治而把艺术变成宣传,这是有惨痛教训的。我们为了一切都可以,但是别把艺术丢了,艺术是本质。坚守艺术的崇高品德。

  涉及到电影,刚才黄会林老师也讲了是一种现代的工业制造,这种工业制造有很多的规定性,有很多的技术要求,有很多的政策环境的优化。但是说到核心,我们应该是形成一个心灵上,可别垃圾制造,能不能单纯的技术。我们应该是心灵制造。所以这三部影片给我们的启示很多。我想到了这些。

  主持人程青松:请王院长发言。

  王一川:刚才各位专家都做了很精彩的发言,我很赞同。我简单说一下我自己的一些体会做一些补充。

  我想把握现代的乡村三部曲需要有一个过程。三部片子我都看了,不到半年的时间陆续看了三部片子,我一直在琢磨怎么把握它,怎么把自己的体会和感想用理论的模式能够表达出来,又能够贴近这部片子。我就想到了今天农村题材的影片大致有三个模式:

  第一,社会变革,是从宏大的社会变革在农村,农民的生活中引起的变化,这个角度切入。像80年代的影片《人生》、《老井》、《野山》作为代表。社会变革如果在农村,当代电影发了一篇文章,我们这儿的一篇教授写的,《改革就是换老婆》吗?就是分析《野山》两个家庭里面老婆的交换。他就提出了这样的大声疾呼。对这部片子提出了他的独到观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这样的影片反映了我们国家的社会改革,改革开放在农村引起的博览。情感的,心理的、伦理的,日本生活的。

  第二,奇风移俗流,代表做《黄土地》《武奎》,着力发掘农村的风俗在今天的价值。《黄土地》是滥觞,《武奎》把农村被遗忘的东西挖掘出来。

  第三,日常生活流,以贾樟柯他们为代表,想从生活底层,从日常生活的原生态把握农民的生活

  从社会变革流到奇风异俗流,到日常生活流。肖风导演的哪个都不属于,我认为属于戏剧化生活流。我同意张局刚才说的,裹胁着戏剧冲突和本色演员表演之间。三部片子一方面注重农民的本身演员,返回日常生活流,去除假大空,这个努力很有效。同时在三部片子里都注重生活里戏剧化的捕捉、提取、凝练。尤其是《喊过岭的故事》,戏剧化一个接一个,矛盾冲突一个套一个。

  肖风导演的“现代乡村三部曲”给我们提供了我们认识农村生活的第四部模式,第四种角度,那就是通过戏剧化的方式回到日常生活。我觉得系列影片体现了一种新的视觉,个人显然会受到社会的制约,但是必然有自我选择的权利,恰恰这种选择可以给个人带有影响。《清水的故事》两位来自乡村和城市的主人公,在品尝了乡村变化和父母离异带给他们的痛苦,他们也可以达到和谐。《海的故事》的中的小欧,先是遭受男友背叛,到最后的男友小裁缝。《清水的故事》当中二琴对三个男人的选择。

  乡村生活是可以决定外在因素的东西,也就是说农民已经能够在自己动荡不宜的乡村生活中扮演自主选择的角色。乡村生活正在缓慢而有力的显示自身的逻辑变化。像《清水的故事》里面,聚焦于城乡之间的尖锐矛盾,极其深刻的影响力。但注重了小中见大。一方面用城里女孩豆豆的眼光看乡村的男孩。一方面透过乡村男孩小三的视野打量城里女孩,这样刻划了乡村和城市的汇会,描写了他们从对立到和谐的娱乐性。城乡的分裂是当今我们忧虑的变化,巨大的差异。但是影片一方面展示了这种现实,直面这种现实,以及它们给主人公带来的心灵的创伤。但是又显示了分裂中融合的可能性。

  《海的故事》以聋哑姑娘的恋爱婚姻为问题为表现对象,专注于平常生活中的不幸,以及不幸当中蕴含着的人间真爱和世间的背景。它似乎告诉我们,生活中不幸,但是也有治愈不幸的可能性。不幸来自于乡村生活,但是不幸的转变也是在乡村本身的,不是大的外在的变革,也不是古代遗留至今的奇风异俗流,而是乡村生活本身就可以治愈他的创伤。这仿佛了乡村生活本身的一种新哲学。

  我认为三部曲一个最突出的成就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乡村生活哲学的一种新的维度。乡村生活蕴含了不幸,但是治愈这不幸的同样还是在乡村生活本身,在农民的自觉的选择奋争当中。我觉得这是可贵的新的发现,是过去的几种乡村题材的影片没有的,或者是没有把这层纸捅破的。这种新的乡村新哲学还在于,它让悲剧中蕴含了喜剧,传达了悲喜偶合的新信息。这点变化让人觉得特别重要。这在整个影片是,悲喜耦合还同民俗化交织在一起。肖导不是简单的跨越了前面三种模式,他是注重把前三种模式一些有益的东西整合在自己的新的模式里。戏剧化的,民俗的,民俗在《喊过岭的故事》里很突出,但是又揭示了民俗生活个人对它的利用和反抗这样一个辩证法。我觉得这些方面都是三部曲给我们提供的很有力度的东西。它为我们理解当代乡村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发现,使我们得以窥见乡村哲学生活的新维度。受到创伤的个体可以自我治愈,略带动荡起伏的生活与生产可以窥见新的转机。

  三部曲我个人有点认同苏老的看法,觉得还是有点偏爱《海的故事》,我要排顺序,我是排了这样一个观众的顺序。《清水的故事》,主要表现了少年的苦涩,突然觉醒过来发现童年已经消失了。城乡之间巨大的裂痕,好象缝补人心灵的创伤。一个来自城市的女孩,一个乡村的男孩他们之间的撞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喊过岭的故事》是青年的纷争。《海的故事》有一种中年的韧性和平淡,有一点超脱感。好象可以恬淡的下来捕捉生活的美景,小裁缝五颜六色衣服的展示,包括海边的喧嚣和宁静,有一种从容,有一种恬淡。三部曲我个人的感受是这样,总之要祝贺“现代乡村三部曲”得成功。

  主持人程青松:今天谢谢各位老师来参加我们的“现代乡村三部曲”研讨会。肖导说他的创作永远会注重生活,注重本身,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肖风 的新闻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