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拉贝》试映观众含泪 《南京》带火淡季票房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3日11:42  北京日报
《拉贝》试映观众含泪《南京》带火淡季票房

约翰-拉贝雕像

  两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电影成为这几天的影市焦点。昨天,陆川《南京!南京!》正式上映,中德合拍的《拉贝日记》则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首场试映。

  《拉贝日记》以当时国际安全区主席拉贝为主角展现了黑暗中拯救的希望,影片结束时观众含着眼泪集体鼓掌,表达对拉贝的敬意。影片将于4月29日全国公映。

  “百人斩”镜头令人倒吸寒气

  南京大屠杀凝聚着中国人的屈辱和惨痛,影片以拉贝这个德国人为主角,讲述他和国际安全区保护20余万中国人的壮举,光凭这两点,整个故事就足够震撼。相比于《南京!南京》的冷酷压抑,《拉贝日记》尽可能减少了血腥的残酷场面。但是片中仍有日军集体枪杀中国军队俘虏的场面,堆积如山的尸体,尤其是片中的“百人斩”镜头,让观众倒吸一口寒气。

  对于日军进行的大屠杀场面,影片既有大量拍摄的写实镜头,也截取了不少当年的纪实影像。当拉贝从门缝里看到日军砍去了中国司机的脑袋时,影片没有正面描写砍头的细节,但当拉贝冲进场去,只看到一排中国人头颅。看得出,场景是按照纪实照片来设计的,虽然镜头一晃而过,但那种视人命如草芥的肃杀已令人震惊。

  营救情节冲击观众心理

  《南京!南京!》强调了中国人抵抗的一面,《拉贝日记》则突出其时留在南京的外国人拯救中国难民的细节,其中不乏令观众潸然泪下的场景。片中有一段日军轰炸南京的戏,由于局面混乱,失去控制,大量难民都盲目奔走在街头。拉贝下令打开了西门子公司的大门,放难民进到院子里,用一面巨大的纳粹旗帜遮住了他们。那面纳粹旗几乎充满银幕,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在自家的领土上,要靠第三国的旗帜才能苟活,有观众在谈到这场戏时觉得心情很复杂。

  另一场戏中,拉贝因司机被杀,日军让他从战俘中挑选20人作为补偿,这对拉贝简直是一种煎熬。战俘们眼神麻木,但又流露出对生存的渴望。拉贝在队伍中步履蹒跚,选了左边就意味着右边生命的消失,生杀予夺的沉重已经超过他的负荷,这件事几乎让拉贝精神崩溃,也让观众看得屏息静气。“我看到这个情节特别感动,片子把纪实性和戏剧性结合得很好,不是单纯的纪实,还把人物的心理刻画出来了。”影评人曾子航这样谈及自己的观感。

  拉贝内心演变显人性真实

  充当拯救角色的拉贝在片中并非一个完美的英雄,而是有一个心理演变的过程。刚开始他对中国人有明显的歧视,无论是在言语还是在态度上,都流露出不屑。作为一名纳粹党人,拉贝对希特勒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企望后者阻止南京大屠杀。对入侵的日军也抱着善意的态度,以为形势没那么坏。起初他并不愿意挺身而出担任国际安全区的主席,而想按时离开南京。但西门子公司并不信任他,日军的暴行更让他发生心理转变,他主动承担起了自己的使命。

  拉贝的形象塑造相当立体,与其共建安全区的数位外国人也表现得较为充分。片中的威尔逊医生和罗森博士身上的愤激和讽刺,跟拉贝相互映衬,成为有机的群像。他们之间的对白甚至引起观众一阵阵会心的笑声。对此,拉贝纪念馆馆长汤道銮表示,片中主要人物几乎都有历史原型,拉贝、威尔逊都是对中国人有着恩情的功勋人物。

  中国人面目整体不清晰

  《拉贝日记》里中国人的戏份并不重,张静初是戏份最重的中国演员,饰演一个金陵女校的学生琅书,喜欢摄影,冒着危险拍下了很多照片。影片里曾交待琅书在暗房里洗照片,但后来却没再交待这些照片究竟有何用处。放映结束后还有观众嘀咕,张静初洗的那些照片怎么回事。片方介绍,原来琅书后来把照片交给了拉贝,而拉贝再把这些照片寄给希特勒,这段戏由于片长受限,在公映版中已经被剪掉了。

  制片人王中磊表示,影片里的中国人角色其实都有相当篇幅的故事,但因为片长限制,只好忍痛割爱。他还提到,希望中国观众不要陷在狭隘的民族情绪里,要公正看待拉贝这些外国人在南京大屠杀中的行为,片子不是为了激发对日本人的仇恨,而是激发观众的人道、正义感。 本报记者周南焱

  本报讯 陆川导演的作品《南京!南京!》昨天正式公映。虽然不是休息日,但是记者从双井UME影城、华星影城星美国际影城等几家影院获悉,这部影片上座率表现强劲,达八成以上。仅以星美国际影城为例,到昨天18时,当天22时30分之前13个场次的所有门票都已预订一空,他们又特别加映了两场。负责人袁先生说:“这段时间应该是电影院的淡季,但是《南京!南京!》今天的票房已经相当于旺季了。”

  下午5时,记者来到了双井UME影城,放映厅坐了大约6成观众。130分钟的放映时间,几乎听不到一点私语的声音,沉默就是全部主题,而这种沉默也加重了沉重的气氛。电影结束时,现场观众并没有像以往那样早早地站起来离场,依然是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直到放映厅的灯光亮起,才开始退场。即便这个时候,放映厅里依然那么安静。

  平心而论,这部电影并不是那种催泪弹式的作品,但是似乎会在每个人心中塞上一些什么东西。观众陈先生是和他的俄罗斯朋友奥蕾一起来看的,他说:“这部电影拍得挺有人情味儿的,不像往常的电影那样描写日本军人,挺有血有肉的。”而奥蕾小姐似乎还没有从电影的情节中解脱出来,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法西斯。”

  另一位观众邵小姐对这部电影更有感触,因为她就生活在南京。她表示,自己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很沉重,就像她每次去参观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一样。“我觉得这部电影比较客观,挺真实的。”

  观众张女士对电影中的两个场景印象深刻:一个是在日本军人屠杀中国士兵的时候,刘烨扮演的中国军官和很多被俘的士兵明明知道将要走向死亡,依然坚定向前迈步,并且高喊:“中国不会亡。”另一个就是日本兵要求难民营交出一百名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来换取安全和过冬的物资,那些中国妇女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活下去举起了手。张女士说:“其实我是带着纸巾来的,我想我会哭,但是没用上。这些场景让我感受到的不是仇恨和眼泪,而是一种沉重和沉重过后的反思,以及作为一个中国人面对那段历史时必然会产生的悲痛和自豪。”(丁博)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