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枪》一出,影评人拍案惊奇,他们从各自的阵营里蹦了出来,因着个人口味重新列队,泾渭分明地成了三拨。
一,电影至上
代表人物:关雅荻(北京)、王泰白(上海)、Howie (广州)
态度:否定、批评
观点:搞不清楚张艺谋为什么要这样拍
论据一:
关雅荻-这个电影很我很惊讶,但也不知道为什么惊讶。他都到了今天这个位置,拍什么样的电影都会有人看,票房再高也不能说明作品本身成功。
论据二:
王泰白-张艺谋所谓的转型和对新类型的探索,实际上并无方向。
论据三:
howie-《血迷宫》的故事戾气太重,而《三枪》缤纷戏谑的形式与内容最终的走向完全错位,也让影片呈现出一种奇怪的诡异感。
喜欢看的电影:
好电影,能够激发感情,真诚的电影,口味驳杂。
口味解析:他们有过太多的观影经验,他们不仅是影评人,更是电影批评家。他们本着希望电影进步的角度,在指正一部电影,眼睛里容不得一点沙子。他们对于电影的诉求,不仅是在娱乐,是在技术,更在电影本身,他们对于电影的娱乐性、技术性、艺术性的口味都要高于一般民众。
二,技术至上
代表人物:表江、韩浩月、李星文
态度:中立、部分肯定部分否定
观点:张艺谋打响了《三枪》
论据一:
表江-叙事逻辑正常,而且有水准,和普通观众建立了情感。
论据二:
韩浩月-《三枪》色彩对比之强烈,画面雕琢之精细,延续了自《英雄》以来一贯的张艺谋电影美学风格,是典型的张艺谋做派。
论据三:
李星文-前半部分笑闹,后半部分惊悚,就像被一条隐形的南北分界线切成了迥异的两半。这让我产生了一个联想:在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老顽童困居桃花岛,自创出一套武功名为“左右互搏”。这门绝活儿从一般人所不能的“左手画圆,右手画方”练起,练到一定境界就能一心二用,左手降龙十八掌,右手七十二路空明拳,战斗力增加一倍。《三枪》练的也是这门功夫,把喜剧和惊悚这两种迥异的“武功”嫁接到一起,让嬉闹的小沈阳和冰冷的孙红雷过招,碰撞出斑斓的色彩。
喜欢看的电影:
表江:伍迪-艾伦的电影,《和莎莫的500天》
韩浩月-国外文艺电影和类型片,欣赏的导演是乔。怀特、伊斯特伍德、马丁西科塞斯。
口味解析:他们将电影严格地分为艺术与技术两个层面,一部电影技术达标,才能达到他们心目中好电影的标准。而如果要让他们喜欢,则必须在感情上打动他们。表江认为《三枪》是一部好电影,因为“它制作很精良,张艺谋的班底水准大大高于其他人”,但因《三枪》“搞笑的原创性差”,所以她个人并不太喜欢。而韩浩月则认为,在娱乐效果与转型上张艺谋是成功了,但“卡壳在了影片的智慧性上,有智慧的喜剧才更娱乐”。
三,娱乐至上:
代表人物:杨劲松、宋子文、谭飞
态度:褒奖、赞扬
观点:《三枪》是中国最成功的娱乐片
论据一:娱乐片其实最难做,故事要有普世价值、要有现实的关注,才能具有市场的最大化,你给现实多少关注,现实就给你多少回报。《三枪》善恶分明,不拧巴。在疯癫中,说的是当世爱情纠结,官商勾连的黑暗,低层讨薪的艰难,夫妻的对立。
论据二:估计影院的笑声大多来自小沈阳的粉丝,特别是后半部,其实是惊悚情境,他的台词几乎没有,但影院里的观众还是会被他的形体与表情逗乐。
论据三:《三枪》的影象奇观基本很张艺谋,很贺岁,音乐也很好,娱乐片要的影象视听奇观它都有。
喜欢看的电影:
美国大片,欧洲导演阿尔莫多瓦的电影,电影有个性,情节很厉害,从容且波澜不惊,国内导演的电影,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也特别好。
口味解析:杨劲松混迹媒体多年,从电视媒体做到纸媒,再到娱乐项目的营销,他与业界勾连纵深,深谙在内地做娱乐电影的不易。他在接受新浪娱乐的连线时,表示自己是纯粹的娱乐电影的拥护者,因此在这样一部比他的想象更加“二人转”,完全靠“二人转”的台词魅力娱乐大众的电影里,他也跟着在乐。
结语:
用崔卫平老师界定“独立影评人”的三大定律来要求所有的影评人们似乎有些过于严苛,她的三大定律是这样的,“第一,严守文本,用专业眼光;第二,坚持观念跟审美感受上的革新,而不是因循守旧;第三,同时指一种积累起来的眼光,要求批评者能够将某部影片与其他与此有关的影片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梁文道解析称,“这意味着作为影评人,需要你看的电影要比别人多,你的电影知识要比别人丰富,你就有一个充分的背景去评论电影”。
当大家面对同一个《三枪》,因为不同口味走向了不同阵营,无法评说孰是孰非,孰高孰低,如果真的听从了自己的心,写下说出了一些话,无关其他,不论说的是什么,都行,因为“电影从来蕴涵着千个面目”。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