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艺术交锋:
精英文化-娱乐之外要有艺术
大众娱乐-电影有娱乐就够了
在掌握话语权的精英阶层看来,对电影显然有更高的要求。他们要求电影有更多的趣味性和艺术追求。作家韩寒认为《三枪》的审美决定它“是一部适合在三线城市的县城里播放的电影”,直指其艺术水准不够进入城市。
洪晃直截了当地称“谁看《三枪》谁找骂”,她向来以文化精英来要求自己,以普度被娱乐的大众为己任。她在后来接受电视采访的时候,说得更为深入,称“《三枪》是伟大的垃圾”。
解玺璋深谙娱乐也分雅俗之道,他指出,“这部影片既缺乏喜剧人物塑造,也缺乏社会共同焦虑的传达,几乎是为小沈阳量身定做的一部电影二人转加上《武林外传》导演尚敬替他加入的一点武林元素。结果,既失去了二人转的大俗,也没有了武林的颠覆感。那些高反差的美术和色彩,其实无非是为了防止别人打耳光而自打耳光的故意极致化的掩饰而已。”
专栏作家丁小云对好电影,做出自己的界定:“甭管它是艺术片还是商业片,要么得有很高的艺术性,要么对于社会弱势群体有近乎于滥情的悲悯情怀,要么有很强的娱乐性。”而在他看来,很可惜的是,前两者《三枪》基本没有。
与精英文化对《三枪》的口诛笔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普通观众蜂拥买票进影院的热情。在河北唐山的百老汇影院,《三枪》连续三天创下每周十万的历史票房记录,其他地区的火爆情况也比比皆是。看过《三枪》的观众,有的乐不可支地在网络上留下自己对于这部影片的观感“乐得嘎嘎的”,“哎呀,妈呀,小沈阳太逗了”,和电影如出一辙的二人转口径。
在新浪娱乐发出的一百份针对普通白领、大学生、出租车司机、商场流动人口的调查问卷中,有80%的观众认为,“我就想在下班之后,享受一份轻松”,60%的观众认为,“《三枪》就是这样一部让我能感受到轻松与愉悦的电影”。
这30%的观众并不在乎所谓的“雅俗之称”,40%的观众认为,“影评人对张艺谋太狠了”。出租车司机王师傅称,“我好不容易带老婆去看个电影,能让她开心,我的票价就值回来了”。北邮的学生小B称,“在评价《三枪》的时候,崇高、责任这样的词满天飞,有些言过其实了吧”。
网友“噼噼啪啪”称:“和几个朋友看了《三枪》,骂声震耳,我昨晚去看了,笑了十几次,看完后想想还不错,都21世纪了,无厘头已经时尚得快过时了,人们不能按年龄把老谋子划为老派。另外,这是一个丑角大拼盘,每一个丑角都表演得很到位,当然让人喷饭了!需要强调的是:电影属于娱乐行业,让人快乐了,就是最大的赢家。”
值得注意的是,隐藏在普通网友中表达好感的不乏精英人士。像著名的媒体人、《财经》杂志主编何力的观后感就与众不同:刚看完《三枪》,五味杂陈。张艺谋面对如此复杂难解的现实中国,无力,也许无法,抑或是无能直接关注与表达,只能加入另外的“恶搞”?《三枪》也许含蓄地试图将一个个扭曲而丑恶的人性与当下镜像——这是一部存在主义电影吗?是“他人是地狱”,还是我们的内心才是魔鬼最爱的温床?
与他相同感受的是另一位媒体人、盛大文学网的CEO候小强,他认为“三枪的好看不止在于搞笑,更在于那些卑微的人物悲剧的人生,看到那个南坡舞台上的众生吗?他们惨不忍睹的卑微人生。他们是我们啊,是我们悲贱且生生不息的人生。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