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三大隐忧:电影不是门好做的生意
一忧 影院建设:成本水涨船高
“影院的扩张在5年前也许会是一个很好的计划,但是现在还是需要谨慎一些。由于行业发展过快,在一些一、二线城市已经有些饱和。在完善产业链下游的时候,潜在的风险也在增加。商业地产扩增、租金上涨,留给电影院的利润空间缩小。”
——星光国际总裁宋光成
“终端为王”?显然这已经成了许多电影公司的共识,于是作为产业链下游电影产品的销售环节,影院建设开始大张旗鼓起来。
这当然也不是电影公司老总拍拍脑门匆忙决定,影院建设的扩张,一方面是业内公司在做上下游产业链的体系完善,另外也是现有院线的触角延伸,当然最不可忽视的是越来越多民营资本的投身加入。
而且有数据显示,影院建设的发展程度,的确与电影票房的增长程度有紧密联系。10年前中国的有效荧幕数量大概在1000多块,票房收入在8到9亿元。到今年中国的电影票房向百亿关口高歌猛进的时候,国内的荧幕数量已经达到约5300块,仅仅是上半年就增加了596块。
然而,当越来越多的资本蜂拥而至、跑马圈地,像在世界杯赛场上一样积极拼抢的时候,院线建设热潮背后的冲击波也开始袭来。各大电影公司作为身在其中的参与者,究竟是如何看待这股风头渐进的影院投资热潮,这种过于火热的现象背后对于他们又有何影响呢?
(1)银幕数量太少,中国电影市场畸形?
“中国电影放映市场,正处在从胶片放映向数字放映时代过渡的阶段,现在中国有5000块银幕,在有2亿人的美国有着40000块银幕,和一个正常的市场规模相比,中国电影市场是畸形的。” 今典影业董事长张宝全说。
这并非他的个人观点,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中国电影银幕数量确实存在很大缺口。于是在中国电影市场高速发展的带动下,影院的建设风潮成为一种趋于正常的满足产业需求的发展状态。
如果是从人口数量和银幕数量的绝对比值来看,大盛国际的总裁安晓芬认为我国的影院银幕数还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因为一些百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甚至是县城都还没有影院,所以影院建设目前不算过热。当我们现有银幕数量再翻一番达到一万块的时候,基本上就能趋于平衡。”
新画面董事长张伟平也持相似观点:“在商业地产里面建影院,娱乐设施的多元化发展对电影也是一种促进。毕竟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的电影院跟国际相比,数量还不够。”同时他又谈到了电影导演的个人品牌建设,这一点正如他与张艺谋的合作,“导演要具备品牌意识,像国外的斯皮尔伯格,人家是有品牌效应的,打造这个品牌,要有一系列精品电影作品。”
当然,也有不同意见的声音,来自于上影总裁任仲伦和星美董事长覃宏。前者认为“实际上院线并不少,而是平均上座率不够。如果都像《阿凡达》那样买不到票,那才能说明影院覆盖面不够。”后者也坚持认为“并不是电影院太少,而是整体观影人次没有增长”。星美董事长覃宏同时也提出,要想提高上座率,除了电影本身的质量,电影院也需要好的专业化的团队去管理。
(2)上下游通吃,电影企业多栖发展
6月24日,华谊兄弟传媒的首家影院——重庆百联上海城影院开业,这不是一家简单的影院,它标志着华谊兄弟从电影制作、发行到放映的产业链的逐步完善。
按照王中磊的说法,华谊建设电影院不是简单的打通电影产业链,而是有一种对电影的责任,积极建设影院是辅助国产电影的放映空间。“华谊上市之后,刺激了更多公司进行资本运作,刺激了公司内部重组,现在已然出现了若干大的电影公司,就像好莱坞一样,这是趋势,也是好事。”
如同王中磊所言,如今国内电影企业越来越多的意识到这样的趋势——他们朝多角色、多元化发展,向全产业链延伸,影院投资的决策也不断进行着,上下游通吃的趋向越来越明显。
相对于华谊兄弟影院的这股新生力量,老牌院线中影星美已然走过八年历程,在国内院线中位列三甲。去年有着近8亿元票房进账的星美,今年将目标定在了10个亿。据董事长覃宏介绍,星美今年的计划是新增银幕100块,这个月已然有6家影院在建,银幕平均每天增加1.5块。目前星美除了牢牢把持一线城市的市场份额外,也十分看好二三线城市的发展潜力,覃宏说:“星美在二、三线城市将会加大投入,比如徐州,100万人口的城市,就有3000万元电影票房,兰州、常熟的电影票房表现也非常显著。”
当然也有独辟蹊径的,在别人大张旗鼓搞豪华影厅、建3D影院的时候,今典影业似乎更倾向于中小影院的建设,对此张宝全自有一本生意经:“每个县城都盖一家万达是不现实的,不一定非要26米的大银幕才有电影的感觉,只要影院大小、银幕距离等参数达到平衡,中小影院一样可以做出好效果。”张宝全算了笔账:在今典预估中,投资城市中小影院,70万元就可建一个影厅,280万元便能建个4厅影院,县城就能与北京上海同步放大片。如果按照今典倡导的17.5元一张电影票,每天放映4场,平均上座率按30%算,那么一年票房就是300万,当年就能实现盈利,3年便能收回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今典影院去年才拿到批文,一出世便势头强劲,今年排名平均一个月往前跳1个位置,张宝全说,据此估算年底很有可能进入前10位。
(3)冲击波:泡沫之后还有没有啤酒?
搞电影院建设,其实不是门轻松的生意。对于真正的投资者来讲,成本是水涨船高逐渐上升的,同样在增长的还有一些隐性的风险。
“商业地产扩增、租金上涨,留给电影院的利润空间缩小。”星光国际总裁宋广成说。他认为由于行业发展过快,影院在一些一、二线城市已经有些饱和。在完善产业链下游的时候,潜在的风险也在增加。“影院的扩张在5年前也许会是一个很好的计划,但是现在还是需要谨慎一些。”
成本的增加直接导致竞争的加剧。星美董事长覃宏认为:“现在资本的进入使大家开始跑马圈地建电影院,但是付出的成本总要挣回来,商务成本增加后,将加大竞争,比如以前签订影院的商业条款时,竞争对手只有两三家,现在冒出来十家。”
在覃宏看来,在未来几年这个行业将面临洗牌。“中国电影处于战国时期,需要三到五年的沉淀,才能达到一个理性的电影生态,这也是我的一个理想。” 覃宏说。
(4)冷眼观望者:现在未必是最好的时期
如同房地产市场一样,有些客户经过综合分析投入和回报的比例,决定暂时采取观望的态度。谨慎的电影公司也是如此,他们决定暂时不加入影院建设大潮中。
光线影业就是其中的典型,面对全国同行业轰轰烈烈的影院建设热潮,光线好似一个看热闹的邻居,插着手站在一边,既不艳羡更不行动。
按照董事长王长田的分析,目前未必是进行影院建设的最好时期。“光线可能是全国大的电影公司里面唯一没有进入影院建设的公司,是因为我们对这个行业有不同的看法。影院现在可能有二三十家比较大的公司在介入,虽然总体来讲市场是不错的,但是因为这么多竞争者的介入,租金价格迅速上涨、地点选择越来越困难,导致建设成本越来越高、回收周期越来越长。风险是相当大的。” 王长田说。
仍在观望中的光线,也在等待着机会,比如现在几十家电影企业加入到影院建设中,最后有可能有一些会面临被合并、破产、收购、转卖的命运,在这个整合的时期,再加入也许风险会小一些。但王长田也强调,并不意味着光线非要进入不可,如果是图影院带来的现金流的话,同样有其他方式可以替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