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阅览《新青年》电子特刊
下篇 突围之道:拒绝文艺?曲线救国?紧抓类型片?
电影界需要新陈代谢,但目前的现状却让人每每感叹“消化不良”——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仍旧具有极强的票房号召力,而新生代导演们尽管谋图上位,却不得章法,难以融入主流电影语境,导致导演界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
在宣传电影《山楂树之恋》的时候,张艺谋曾说过倘若新导演给力,自己也不至于红了二十几年。而事实上,新生代导演并非不想给力,在享受着电影市场环境巨大转变带来更多机遇的同时,他们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与压力。
在本期《新青年》特刊导演们的现身说法中,自有一些经验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归结为修炼法则,为新导演同仁们中有志效尤者指点明路。比如,以参加电影节为主打的“曲线救国”方式未必是正道,究竟是拍摄文艺片还是商业片也不一定需要划分得如此清晰,至于类型片的开拓自然需要导演编剧界的新鲜血液多多出力,而最关键的,仍是要与观众沟通建立情感联系,巧妙运用电影语言进行自我表达。
拒绝孤芳自赏
《非常完美》的导演金依萌与《爱情36计》的导演吴兵,都曾经经历了一段由小众文艺片向大众商业电影转型的过程,金伊萌更发誓几年内不再碰触艺术电影。
很多导演已然意识到,只有跟大众保持良好沟通,让自己的电影拥有更广泛的基础,才会引起更多的共鸣,躲在角落里自我欣赏终归不是大众电影的最终价值。“别在商业片里过多地搀杂个人的东西。”导演吴兵建议年轻同仁更多地关注大众领域,而非小众的自言自语。他认为,大众的商业电影同样也能表达个人观念。“比如这部《爱情36计》非常商业,但里面也有我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只不过,在文艺片中我可以玩个性,玩隐晦,但在商业电影里我必须讲述得让人一目了然。”
初做导演的蒋雯丽也很认同这一种表达,在她看来,导演应当利用自身的话语权,表达自己的某一种观念和感触,你可以运用新颖的拍摄手段、个性的表达方式,但这种感触势必要让观众看到和理解。
曾经有业内人士说过这样一个观点:“要抱着向观众求爱的心态去拍电影。”意即,与观众进行有效沟通、建立情感连接,是影片获取成功的途径,同时也是导演的自身价值所在。
电影节不是出路
“真正的电影就是到电影院去公映,让很多人看到。你参加过多少电影节,当过几次嘉宾,获得什么奖项,都不重要,主流的电影观众能看到你的作品,让电影能够得到更多人检验,引起更多共鸣,这才是拍电影的目的所在。”《大兵小将》的导演丁晟谈及青年导演的出路时如是说。
很多新生代导演往往习惯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拍了影片去频繁参加各大电影节,拿了奖,再筹拍第二部相对商业的电影。意即先建立名气,再获取机遇。但事实上,很多“过来人”都认为这并非良策,观众也往往会对“获奖”免疫。丁晟导演认为,真正的过程恰恰应该反过来,先研究主流观众的喜好品位,或者摸索市场仍有什么样的空白,将故事讲好讲圆满,瞅准观众群,就会赢得理想的投资,实现自己的理想。
导演吴兵同时还举了张艺谋的例子,“他拍了两部赚钱的商业大片,然后就把成本降下来,按自己的想法拍一个能让自己爽的片子,卡拉OK一回,比如《千里走单骑》和《山楂树之恋》,这样个人的表达仍旧有上亿的空间,这才是导演们非常理想的状态。”
回归主流语境,探索开拓类型
在美国好莱坞,类型电影十分丰富,难怪从美国学电影归来的金伊萌一再强调中国市场存在太多的类型片空白,而一旦能够填补这些空间,新生代导演的表达将更顺畅、拥有更广泛的商业基础。
在众多人选择紧跟某一种类型重复拍摄的时候,开拓崭新的类型片就成了新导演的突围关键,当然,开拓创新不代表要远离主流电影语境,不代表要无视观众需求喜好,不代表忽略中国电影市场整体环境。如同国内最大的传媒集团华谊兄弟总是擅长选择在合适的时间推出恰当题材电影一样,新生代导演想要成功突围,除了学习好莱坞叙事风格和电影格局,做具有新意的类型电影之外,同样需要与国内市场环境相融合,做最最恰当的转型。
倘若说,“只有商业类型片才能救中国电影”对于新导演们来讲太过宽泛,那么,只有回归主流语境,抢占类型片市场,才能实现自身突围、抢占市场先机,就变的相对实际和紧迫多了。
延伸 华语青年影像论坛简介
华语青年影像论坛
华语青年影像论坛(CYGFF,Chinese Young Generation Film Forum)是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电影艺术杂志社承办的业界品牌活动,诞生于2006年,目前已经成功举办四届。
华语青年影像论坛旨在推介华语电影新人,鼓励华语原创作品,整合华语青年电影创作力量,在优秀的青年影像创作者与华语电影投资人之间打造优质平台,努力实现人才和资金的接轨、创意和实体的结合,让年轻的创意真正成为带动电影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五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已于2010年11月7日在北京闭幕。为期一周的论坛活动中,论坛系列峰会(年度杰出青年导演峰会、青年电影创意峰会、国际制片人峰会)、北京电影计划融资会2010、华语青年影像展、华语青年新锐影人推介、开闭幕式等诸多亮点环节精彩亮相,王小帅、张一白、丁晟、张猛等诸多青年导演前来助阵。与往届不同的是,今年的论坛呈现出更丰富的地域性特征以及更广泛的影像叙述和表达视角。台湾新锐导演钮承泽、马来西亚籍导演何宇恒、澳门的三位参展导演梁祖贤、许国明、陈嘉强,以及成功从歌手转型当导演的阿牛也都携其优质作品亮相,成为创作界难得一见的盛景。
本届论坛秉承“创意带动工业 文化提升价值”的活动理念,仍然致力于推介华语电影新人、鼓励华语原创作品,促进地区间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未来,论坛还将以更多更具有实践价值的活动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的繁荣与发展,力塑以中华文化为主流价值的未来东亚电影新格局。
主体活动
论坛经过四年的发展,整体形成以下几大活动板块,每届论坛参加活动逾千人次,参与者涉足电影市场、电影制作及电影研究各个领域。
◎论坛峰会
1.高峰会
高峰会采取大会演讲形式,诚邀国际知名电影业专家、学者与国内知名电影家、研究者共同就大家普遍关心的电影业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演讲。
2006年,第1届议题:中低成本电影的市场拓展
2007年,第2届议题:制片人,中国新电影的发动机
2008年,第3届议题:华语大片时代的新青年电影
2009年,第4届议题:两岸青年影像文化的新世代与新视点
2.圆桌会
圆桌会是论坛重要的电影理论家、评论家与青年导演对话的空间。主要针对最新的青年电影创作现象、中低成本商业电影的发展策略、大片时代华语青年电影的新选择等问题展开讨论。
2006年,第1届主题是:新面孔、新风格与新问题。
2008年,第3届主题是:华语大片时代的新青年电影。
2009年,第4届主题是:两岸青年影像文化的新世代与新视点。
◎ 华语青年影像展
华语青年影像展是一个富有生气的、多元化的年度青年电影作品展示的平台,也是华语青年导演创作力量的一次集中展现。影像展挑选华语地区年龄在40岁以下的青年创作者在过去一年创作的优秀长、短片作品,历届论坛均以处女作作品为主体。
◎ 北京电影计划融资会
北京电影计划融资会(简称“北京计划”)是论坛着力打造的、致力于扶持华语青年影像创作者、在有市场潜力的青年电影项目与业内有实力的电影投资人、投资公司之间建立互动交流的融资推广平台。
◎ 新人推介
从2009年始,论坛开设新人推介环节。从影像展作品中,评选出若干个专项奖,作为论坛推出的新人予以隆重推介。推介活动的颁奖仪式在闭幕晚宴上进行。
◎ 开闭幕式
开幕式设有红地毯入场式,并放映精心挑选的开幕影片。
闭幕式为闭幕晚宴形式,嘉宾欢聚一堂,并设小型的新人推介颁奖仪式,邀请业界权威专家和资深人士为论坛推介的新人颁奖。
论坛官方网站:www.filmart1956.com(郭亚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