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重现一九四二 重拾中国记忆

2012年11月22日05:28  新浪娱乐 微博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新浪娱乐《一九四二》系列独家策划第一期 新浪娱乐《一九四二》系列独家策划第一期

  1993年,刘震云试图用调查体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来重现一九四二年的中国;1994年,看到《温故一九四二》的冯小刚[微博]暗下决心,再苦再难也要把它拍出来,用电影来重现这本小说和那个年代;2011年,电影《一九四二》开机,美术指导石海鹰遍访古城古迹,通过每一个场景、每一间教堂、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城重现“一九四二”。

  策划/新浪娱乐策划组  责编、对话、撰文/陆姝

电影《一九四二》改编自刘震云的调查体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电影《一九四二》改编自刘震云的调查体小说《温故一九四二》

  【上篇】 《一九四二》前传:冯小刚刘震云18年梦圆

  1942年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第二年,中日战争正处于相持的阶段,在刘震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因为一场旱灾饿死了300万人。

  刘震云以此为背景创作出调查体小说《温故一九四二》,1993年发表。

  1994年的一个下午,冯小刚在颐和园和王朔写《一声叹息》的剧本,王朔给冯小刚大力推荐了一部小说,冯小刚看完后,萌生了强烈的要把它拍成电影的愿望,这本小说正是《温故一九四二》。

  从1994年到2001年的八年时间里,冯小刚一边和刘震云不断完善剧本,一边一直在寻找投资人,直到第一个投资人华谊兄弟的加入,王中磊[微博]问冯小刚大概要花多少钱,冯小刚咬牙说了一个在当时基本上收不回来的天文数字——三千万。王中磊记得因为要拍《一九四二》,2001年,他和冯小刚、刘震云还一起去了趟埃及的首都开罗。

  2000年,冯小刚执导的《一声叹息》在二十四届开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奖在内的5项大奖,张国立和徐帆分获影帝、影后,编剧王朔获得最佳编剧奖。张国立回忆当时和冯小刚、刘震云和他一起去参加电影节,两人却撇下张国立在当地看起了“开罗会议”的景,那是张国立对于电影《一九四二》可能要开始拍了的最早的记忆,不过那时张国立还不知自己要演《一九四二》里“老东家”的角色,甚至暗自琢磨“演个蒋介石也行”。

  电影《一九四二》的剧本也一直在成长。2001年,在北影的主楼背后,冯小刚当时的办公室小平房里,冯小刚找了一些导演和电影创作人士,开了个剧本的座谈会,大家讨论觉得小说里涉及到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的关系,全是事件,没有人物,结构太散,没办法变成电影。刘震云问冯小刚还弄不弄?冯小刚问怎么弄?刘震云带着冯小刚按照小说里涉及到所有的省份、县市,带上摄像机、带上录音笔,组成了一个小组上了路。

  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把河南的大部分地方都去了,从延津开始,一路巩义、洛阳,后来一直到潼关,进入到陕西,在陕西跑了很多地方,然后一个回马枪,从陕西杀回到山西,又把山西整个磨一遍。之后回来,冯小刚对这个故事心里有数了,刘震云把故事框架拉出来了。

  电影《一九四二》的第一稿剧本大概写了15万字,在这稿剧本里,刘震云写了美国的安德鲁空军基地,开罗会议,写了蒋介石在印度跟甘地的会见、雅尔塔会议,后来因为制作经费等原因被推翻。半年之后,刘震云又拿出来一个剧本,一个人物一个人物产生了:蒋介石这一方的人物、影片的主角老东家一家人,佃户瞎鹿这一家人,在路途上,一个人一个人,不同的方式死去的过程。

  2002年,冯小刚与刘震云重启电影《一九四二》,建组后却因故搁置。2011年初,在王朔的再次提议下,冯小刚找到了刘震云,再次重启《一九四二》,从2011年2月到2011年10月,经过9个月的筹备,两人都准备好了。

  2011年10月20日,电影《一九四二》正式举行开机仪式,冯小刚、刘震云18年梦圆。

  《一九四二》的制作规模从十年前的3000万,一路飙升到8000万、1个亿、1.5亿,最后定格在2.1亿。

为拍《一九四二》搭建的陪都重庆的一条街为拍《一九四二》搭建的陪都重庆的战时街道
日军轰炸国军及灾民队伍的概念设计图日军轰炸国军及灾民队伍的概念设计图

  【下篇】 美术指导石海鹰:踏破铁鞋觅“古迹”

  担任《一九四二》美术指导石海鹰曾经和冯小刚合作过《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系列,被称为冯小刚的“御用”美术指导,不过他大概做梦也没想到《一九四二》会这么难。

  石海鹰第一次和冯小刚聊《一九四二》是跟编剧刘震云、主演张国立、摄影指导吕乐、制片主任胡晓峰在一起,聊到场景,冯小刚问石海鹰有什么想法,石海鹰心里其实特别没底。

上一页12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