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式场景”
“场景太多了,比一般电影多出一倍。”这是石海鹰的第一感受,因为普通电影都有主场景,而1942整个是一种迁移的状态,逃荒的灾民在持续的行进中,每到一个地方景肯定不能是重复的,石海鹰称其为“迁移式场景”。而且牵扯到多个群体和阶段:逃难前“老东家”的大宅院、逃难途中的灾民的、重庆陪都、河南省政府、日本人⋯⋯
最关键的问题是,已经过去这么多年,到处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的景能有多少?剧本里有几个大教堂的景,其中2处是主要的,这样的教堂还有没有?比如洛阳火车站,老东家搭火车去陕西的戏不是简单的站台边的戏,而是要呈现整个火车站的广场上。还有重庆陪都一条街道,现在是仿古镇的街道,怎么寻找那种当年的陪都的城市感?
每个景都搭不现实,预算也不允许,石海鹰只能先找景,走一轮下来才心里有数。“导演和我们当时定下的调性是:为了拍出史诗感,美术要往宏观里去设计。我们决定去山西重庆东北各地找景。”
在东北找到了美国1942年出厂的火车头
在灾民的逃荒过程中,火车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张国立饰演的老东家和张默饰演的长工有一场生死离别的重头戏也发生在火车上。要找以前的蒸汽式火车头可不容易。
“这东西别的地方都没了,车头也基本卖废铁了。只有东北还有,我们先去找火车头,再想搭景。最后在调兵山发现一家煤矿企业还有这东西,而且包括小站台和开阔地都有。我们就按照历史重新设计出车站和广场,包括卸货区、小月台、铁轨、车厢、七八节火车皮。难民坐的是东拼西凑的破火车,我们在戏里保留了美国1942年出厂的火车头。”
这火车头真的能开起来吗?“能用,一加煤就能开起来。”
“拉练式拍摄运作”
摄制组希望景越集中越好,能节约时间和成本。但石海鹰去山西走了一趟下来,发现景点集中是不可能的。
比如平遥古城的民宅、城墙还能用,但是周边环境变得厉害,这样下来,每个城市只能找到一两个景点能用。石海鹰最后在太原、榆次、霍州、临汾、长治等地找出超过十个县市,用这些分散的景点,想办法拼出《一九四二》里的重要场景。
导演排拍摄计划的时候发现问题严重了,因为景太分散,剧组需要转战各个城市。再加上因为剧情要从深秋季节拍到第二年春,得按季节的时间顺序拍摄才能和气候吻合,所以没办法先把一个地方的景拍完再去另一个地方,甚至还会遇到需要再折回到这个景点拍后面的戏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城市有3-5个外景点,也得转着拍。制片主任说这叫‘拉练式拍摄运作’——整个摄制组演员器材都来回调动。”
演员的化妆也随着逃荒的过程发生变化,逃难前的样子、逃难中期,直到后期变得像乞丐的样子。“顺拍”也是为了更好的让演员进入状态,冯小刚要求张国立在“逃荒路上”瘦20斤,只能是按照时间顺序逐渐瘦下来。
霍州山沟里找到保存完好的教堂
剧本里洛阳郊外的小教堂在电影是一个很重要的场景,重新搭吃力不讨好,所以石海鹰还是想尽量找现成的老景再加工。
石海鹰在山西初步选了几十个教堂,地点都在农村,结果去了之后发现变化太大了,老屋子又贴瓷砖又加新瓦,弄得四不像,教堂根本没法拍。看到后来都绝望了,觉得不可能有现成的了。教堂可以改,周围环境没法改,总不能把人家农民的房子给拆了吧?
石海鹰觉得可能是冥冥之中有神明保佑吧,突然有一天,他在网上查老建筑资料,不知怎么就点进了一个驴友的网页,说霍州山沟还有个教堂,石海鹰挺符合电影的要求。而且图片是2010年底上传的,所以应该有戏。
“正好导演人在山西考察,我就跟导演说了,看他有没有兴趣去看下,但是那地方交通很不便利,但其实正是因为交通不便才得以保存,我跟导演去了一看,完整性高达80%,在黄土坡上,教堂造型是西式的,可又加入了大量中式建筑元素,而且建在村边上——靠村的一边没法拍,但另一边是荒郊野岭可以拍。但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要拍,那整个摄制组都要转点500公里到霍州,但如果不拍,确实也不太可能找到第二个了,如果放弃就实在太可惜了,导演是一个特别严谨和苛刻的人,为了电影的质感,最后还是决定拍”。
让石海鹰感到欣慰的是,饰演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的奥斯卡影帝阿德里安-布劳迪去拍戏,看到这座教堂后特别喜欢,“好多人都觉得挺棒的。”
灾民露营地——“这个景对这个戏,太漂亮了!”
老东家儿媳生孩子那场戏,需要搭建一个灾民的露营地,石海鹰寻找到古时元兵建的寨子,不过都被毁坏得差不多了,而且在山坳里头,要走好几十里山路,危险且不方便。“但为了画面效果,导演坚持必须来这里拍。我们以元寨作为依托,做了大的疏营地。搭了上千个破棚子、马车、独轮车”饰演“老东家”的张国立来演这场戏的时候,一看到这景就说“这个景造得好!太漂亮了,对这个戏!”
重建一条268米长重庆陪都战时街道
电影里还有条重庆陪都战时的街道,有一场欢迎美国特使来重庆仪式彩排的戏,虽然是过场戏,但冯小刚认为特别重要,因为这场戏可以把观众带入40年代重庆,否则历史代入感就减弱了。
石海鹰去重庆选景,把老街都看完,觉得都不具备拍的条件,因为必须得是陪都的大马路,不能是小古镇的感觉。正好重庆市委领导知道冯小刚要再重庆拍戏特地约见,冯小刚导演就把选景环节遇到的瓶颈反映了。领导表示只要剧组出设计,重庆政府可以协助为电影搭景。
接下里的难题是,所有元素必须是老重庆味道,这些资料都不好找。但重庆刚好建了个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介绍抗战时期国民党发挥的积极作用。最难得可贵的是,他们从台湾的《中央日报》历史档案里买回了好多重庆历史照片,还有从美国《时代周刊》买回来的一批历史照片。《一九四二》剧组得到该馆领导的支持,石海鹰从而淘到一大批历史资料,从里边找到许多当时建筑的风格元素,设计了一条268米长的街道,有电影院、银行、《新华日报》社、木制吊脚楼、中西混搭房、青石板台阶小巷子⋯⋯再拿给当地设计院重新设计,由正式施工队施工。不过这街道建出来是新的,还要由我们来处理表面质感。道具组100多号人,忙各种细节,包括布棚、帘子、橱窗、布店、缝纫店、红绿灯等等。
“完工后,导演和市委领导一起来验收。导演特兴奋,从街头到走到街尾,说这个可以拍摄的角度多,细节丰富。市委领导里边很多都是重庆人,在老城区长大,这条复建的原汁原味的重庆老街让他们找到童年记忆里重庆的影子,也很喜欢。” 石海鹰充满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