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首映:灾难只见伤口没撒药

2012年11月30日11:17  华商网-华商报 微博
《一九四二》海报 《一九四二》海报

  昨日凌晨零点,《一九四二》在西安太平洋皇家影城点映,几近满场。压抑中收尾的《一九四二》,散场时,已是凌晨2:30。当日本报召集到40名粉丝,其中包括4名经历过1942年的长辈,也是从河南一路逃荒到陕西。不同于普通影迷的争议,他们有着很大不同的感受。

  争议:跟期待有差距

  如之前本报报道一样,《一九四二》在华商粉丝这里也遭遇争议。称赞者表示令人震撼和无助,影迷“娘娘正在瘦”称,导演把灾难诚实而平静地摊开,留下空白让观众细细感受。持不同看法的“80后书迷杨小姐”说:“我只记住了那句台词,‘饿死一个灾民亡不了国。’我觉得电影所讲述的人性也许就是人在饥饿面前没有尊严。”影迷彭女士指出,电影表现的东西,只见伤口,没有撒药,和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还有距离。

  争议归争议,不过大家的观后感最统一的就是对“饥饿”的认识,影迷“我是金小愚”说,“饥饿是一种本能。作为河南姑娘,重温了家里老人描述的饿殍遍野,奶奶会教训说‘你要是以前,就被饿死了’,现在看完,饿犹在身。”

  揪心:女影迷三次流泪

  记者发现,虽然观影中间出现了不止10次的笑场,但大多数影迷称全片整体比较克制。几条并进的线中,张涵予和神父的线有断掉感,另有一些镜头尺度较大,少儿不宜。

  70后的梁先生带着妻子龚女士一起观影,龚女士掉过三次眼泪。“母亲产子连奶水都没有,真令人揪心。”

  震动:看到“奶奶的经历”

  西安碑林区公务员张先生今年40岁,称对自己思想有很大冲击力。他说,这可能与我的家庭有关,我奶当年才十六七岁,也是从河南许昌地区逃荒到陕西,“想起电影最后一句话,再别提那些糟心的事。现在的人要更加珍惜生活吧。”

  张先生曾问奶奶详细的事,她笑笑不多说,只说走路人挤人,都和家人走散了。到西安后没有认识的人,“人贩子”把她嫁到了周至。她在路上认识了两个逃荒的,结拜为姐妹,后来分别嫁到了周至县相邻的几个村。奶奶还有个特点,到这里60年,生了两个孩子,再没有回去过,印象中,她也60年都没吃肉。

  冯小刚答本报记者问

  《一九四二》中,灾民逃荒从深秋一直走到第二年春天。电影很“纪实”,但也因此给影迷留下不少问题,冯小刚也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回应了这些质疑。

  1 为何如此克制?

  冯小刚:任何一种方式都是题材决定的。1942年逃荒,与地震不一样,不是那种瞬间的东西,所有人的感情都很粗糙很麻木。再比如原著中描述逃荒路上的人吃人的情节,电影里都没表达。因为文学阅读的那种对人的刺激,变成画面会让观众本能地排斥。

  2 血腥镜头考虑观众的感受吗?

  冯小刚:战争镜头的确很残忍,我知道有张默一刀穿喉的镜头,现场不少观众都捂上了眼睛。其实,这个已经反复经过电影检验,观众可以接受。但人吃人这个事情,大家会难以接受,因此不用那么直白地去表现。

  3 电影里好几条线为何没下文了?

  冯小刚:张涵予饰演的那位神父,后来戏份少了,很多观众质疑。我觉得他的任务完成了,再多就啰嗦了。他作为传教士,他对上帝产生怀疑,但每个人都是在利用灾民和饥荒。人在绝境里,陷在这样一个困境,他需要有一个信仰。

  4这是你最好的电影吗?

  冯小刚:没法说,我拍得很用心,这个电影准备时间最长,拍得很辛苦,是我最在乎的一个电影,是否最好还得观众去评价。明年还是想拍点轻松的电影,看喜剧吧。

  你不知道的三个真相

  电影《一九四二》,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影迷“黄金堡”说,直到电影的最后一幕,哭不出骂不出,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老一辈遭受的苦难,太重了。这不像一部电影,像一部纪录片。而电影中的历史,离真相还有多远?

  真相一:河南大灾,为何逃荒陕西?

  电影中,沿途的河南灾民,只有一个目标:陕西有活路。对于原因,电影是这样回答的:这是习惯,河南受灾都是往西走。就像山东人逃荒都是逃往东北的。

  本报记者昨日采访了《叶落长安》的作者吴文莉,她曾为写作该书做了大量的关于河南人向陕西逃荒的调查。她说,“我的第二本书就是和《一九四二》差不多的故事。

  但是逃荒的原因不一样。1938年黄河改道土壤变化,是旱灾的一个原因。陕西和河南是相邻省份,生活习惯有相似之处,地理原因和生活原因加在一起,使他们往陕西逃荒。”

  真相二:后来的逃荒队伍真的被陕西军队挡回去了吗?

  电影中的灾民在洛阳城外呆过,随后从洛阳火车站扒上了开往陕西的“灾民专列”,又在潼关被军队拦下,陕西军官命令火车往回开,因为陕西已经接纳了数百万人,再接纳陕西就会变成灾区了。

  吴文莉说,当时向陕西逃荒有几条路线,最普遍的还是走洛阳,过潼关、灞桥到西安。“整个逃荒四十多天、五十多天是比较普遍的,200多天也是有的。有人当时走到灞桥一带住下了,这儿的灾民越来越多,许多灾民又开始移动,寻找可以生活的地方。”她介绍,“我在查阅陕西省省志时看到过一句话‘到最后,的确没有办法让更多的灾民进西安了,因为各方面物资跟不上’。”

  真相三:白修德真有其人吗?

  电影《一九四二》里的美国记者白修德坚定地要采访河南灾情,被神父“祈祷”可以获得普利策奖(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最后电影交代,白修德回美国后直到1964年,获得该奖。

  记者昨日采访《一九四二》的片方工作人员,白修德是真实人物,还被评为过去100年影响中国的100名外国人之一。真实的白修德个子不高,白白胖胖。1943年2月,白修德同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福尔曼自重庆飞抵宝鸡,从潼关前往洛阳的路上,“不时看见血肉模糊的僵尸从过往列车上掉下来。”他向蒋介石出示过野狗吃人尸体的照片,1945年白修德返美后,被《时代》周刊解雇。1964年,白修德因《美国总统的诞生》获得普利策新闻奖。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唐爱明 采写

  《一九四二》“伤害”了陕西人?

  电影中,演员的表演获得了华商娱乐粉丝的认可。不过众星云集的《一九四二》,首映当日还是被“挑刺”,尤其觉得片中说陕西话的都不“善意”。

  陕西导演“阿齐爱电影”说:“《一九四二》情节脉络线索太多,无法有情感抒发。更让我拧巴的是,为何全片抢粮杀人的士兵都说陕西话呢?”记者发现,片中几个镜头,一是灾民问“有没有打赢仗”,一位当兵的用陕西话说“这是迂回作战”来欺骗灾民。二是毛驴被人杀掉,瞎鹿被一个陕西话的士兵推搡,而到了潼关,又是一个陕西话口音的军官挡住去路。

 

(责编: 羊小米)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