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李安:各种解读没标准答案 信仰很重要(2)

2012年12月07日08:09  新浪娱乐 微博
李安(资料图) 李安(资料图)

  从心里讲,有些网上的东西,激发出一些讨论,不管大家觉得过度还是适度,我真的觉得心里感觉很滋润,很温暖,这个对我来讲是最实惠的。

  台湾电影基本上还是穷拍,单打独斗,需要一些推力帮助

  新浪娱乐:片子里的很多特效都是由Rhythm &Hues Studios(R&H)做,通过查资料发现R&H年内可能会在台湾开设一个分部。这个对您未来的电影作品的考虑呢,还是为了推动台湾本土电影?

  李安:完全是后者。我拍这个片资金不是很大的问题。有资金,哪里做得好就请哪里人,而且我也不是生意人,我跟任何人没有生意关系。我做这个片子了解到,R&H在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都有厂。在台湾这样的地方,在我老家,却没有,我觉得有挺大的脱节。台湾动画挺好的,可是对于视觉效果——我拍片一半的经费都是花在视觉效果。台湾跟这个脱节,我觉得很可惜,因为我的片子就在台湾,我跟R&H说台湾是好地方,你们来看,合适的话就训练一些人,对你们生意也好。他们就来看,真的是条件蛮好的。年轻人从来没有把视效跟它接轨,做任何事情都是代工,代工到某一个程度了,集中某些比较有才气的人,有创意的人,就会有创意的作品出来,也会带动整个工业。我希望对台湾的电影工业,在这块上能有一个衔接。台湾电影基本上还是穷拍,单打独斗,电影工业不是很健全的,需要一些推力帮助。

  新浪娱乐:《少年派》的特效是在R&H的总部还是美国或者印度那些分部来制作的?

  李安:会发包到很多地方。印度的动画做的已经很强了。价位便宜,英文好,所以在沟通上很方便,手艺也非常好。

  新浪娱乐:这部影片大多取景在台湾本地,您是怎么沟通的,是您来回往返几地,还是通过特殊的方式?

  李安:沟通稍微慢一点,可是都没有问题。电影不光是在美国台湾拍,大陆也有很多合作,是全球化的。有些特效会到新西兰做。我们的音乐在英国做——现在网络的连接非常容易。剧组基本上还是讲英文,台湾有一些英文基础,可是不像印度、香港那么好。中级跟高级的工作人员都是外面带到台湾的,台湾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比较年轻没有经验的,以学习的态度去工作。基本上他们自己的英文要加强,不行的话有翻译,每个部门都有翻译来沟通。我是见到讲中文的讲中文,见到讲英文的讲英文,没有问题。沟通稍微比印度慢一点,但不是问题,这个年代,沟通我觉得都不是问题。

  片子或者是书的主题不在宗教,而是在心灵上的追求

  新浪娱乐:您之前说过希望这个电影能引出很多美好的情感。但很多观众看完电影之后,看到人性中恶的一面,这是您所希望的吗?另外,您下一部电影拍什么?

  李安:下一部电影还没有。我还在两个片子的中间,还在迷失状态。我拍一个片子如果有影响力的话,我需要一点时间沉淀下来,好安心的走下去。现在还没有什么让我特别动心的东西,我现在处于宣传、休息的状态,还有应付媒体,应对大家反应的状态。

  第一个问题,那只是我的一个讲法,抛砖引玉,很多美好的情感,当然不只是美好,情感有时候是复杂的。比如西方观众,他比较乐观比较直观,他们说其实有这样的故事,有信仰的话还是可以过的很好,朝乐观的方向,从这边讲是美好的情感。美好的情感是个人的选择,看你怎么看。每个事情都有阴阳两面,看你怎么取决,个人的选择是什么,而不是上天给你一切都是美好的。

  新浪娱乐:派在电影里有一句话,因为他有三个信仰,他说信仰就像一栋房子,里面有好几层,每层有屋子,其中还有怀疑的空间。虽然派的母亲说,信仰令心灵更纯净,听心里也像心灵的逃避,您本人对待信仰的观点是什么样的?

  李安:我觉得信仰对人生很重要的,因为人生可以用科学证明,可是手眼能够触及到的东西非常有限,你不能证明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以科学来讲玄而又玄的东西,你感性上或者理性上到达不了。在感性上需要有结合,不然人生是非常空洞、破碎的。

  我觉得有信仰是好事情,信仰要用宗教追求,这不是这本书或者是片子讨论的。宗教在这里是铺垫——什么都可以接受,也等于什么都不接受,这个我觉得不是重点。重点是面对上帝,上帝是什么,信仰是什么,心灵是什么。宗教都是跟社会有关系,社会本身就是人的结合,像中国过去的伦理结合,社会结合。宗教也是一种现象,当然它是追求神性聚合的很好的社会现象,你讲心灵的时候可能会超过这个东西。在这个片子里宗教只是铺续,当没有宗教没有社会也就是没有那个动物园。没有安全和社会性保护的时候,面对的是上帝到底是什么,这是虚的东西,面对玄而又玄的感性的东西,这时候在自然里怎么存活,那是物理的东西。心灵上最后怎么不发疯,怎么不绝望,怎么不沮丧,怎么熬过这个,我觉得不只是海上漂流存活的故事,更是对人生的隐喻。这个旅程是比较抽象的东西。结尾有一个反转,有一个思索,一个讨论,这个东西才是片子的主题。我一直不觉得片子或者是书的主题在宗教,而是在心灵上的追求。

  新浪娱乐:中国不是一个宗教国家,不像欧美,信仰这个东西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一个社会性的东西。我看很多网上的评论,很多把这个片子提高到信仰程度的人是没有信仰的,这反馈出来的意义是什么?不知道你在欧美接触到的记者或者是观众,他们对电影里宗教和信仰的反馈是什么?

  李安:美国观众解读的比较单纯,人有没有希望,比较简单一点。欧洲跟大陆问的问题很像,倒不是对宗教…因为欧洲宗教的背景非常强,现在还是持续着。当然科学越发达大家的质疑越大。怎么看待宗教,怎么看待上帝、神这个东西,它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我是东方成长的,怎么看这么玄的东西,我觉得东方人有很大的兴趣。他们倒不会吧电影当做信仰,看电影的过程中把电影当做信仰,真的信它,完全存在于那两个钟头,你创造的幻觉中,这个他可以当成信仰,信仰电影。但把它当做个人人生信仰的比较少。我觉得不需要当做信仰,这是真的心灵活动,利用电影,不只是跟拍电影的人有种互通交流,还要彼此间看了以后受到刺激,产生心灵交流甚至是讨论,争辩,本身有一种活力,让我们觉得活得有意义,不孤单,不沮丧,这是好事儿。我很小心的在做这个片子,不要偏到哪一个方向去,大家有一个可以交流的平台,大家都是平等的,我尽量这样做,尽量达到那样的平衡。

  男主角和我气质相近是很自然的事情

  新浪娱乐:片子出来之后有人拿你年轻时的照片跟男主角对比,感觉很像。当初找演员的时候是不是就在往跟自己很相像的方向找?

  李安:我想在我写剧本,描述这个角色的时候,已经有这种心情。我选的时候他是不是好演员,有没有好人缘,上不上相……这是职业上的考量。有一句话说,男导演选男主角的时候都喜欢选接近自己的样子的,当然会是更漂亮一点的。作为男导演的代表,我也可能有一些(这样的潜意识)吧。至少气质——我出手拍电影是表达自己的想法、品位、情感,找到跟自己气质相近的——形象帅一点当然更好了。气质相近是很自然的事情。

  新浪娱乐:片中有一些血腥的场面没有拍出来,比如一开始动物园里老虎吃山羊,包括船上老虎吃鬣狗,为什么您都没有直接的表达捕食的瞬间?

  李安:要看电影的本质。比如我拍《与魔鬼共骑》,残暴的场面都是正面应对,没有逃避。包括之前的《色·戒》的很多场面也是。要看题材是什么,你在触摸心灵跟感性,尤其是描述小孩的东西。我觉得电影是直观的,你可以写一个小说,描述脑部开刀手术有多生动,多么有趣,可是(电影里你是)看不下去的。电影是直观的,把非常写实的效果放在人的眼前。《少年派》主要表达的情绪和思绪,还有对象,是比较柔和的,你带给他那么大的刺激,他要自我保护,要关掉,感官自己要麻痹、封闭掉,这种现象对片子不好。当然可以有更多的小孩看,这个片子在欧美很多是初中高中生看的,不适宜过度的刺激。最主要的原因,我希望观众观看影片的时候,有很多柔性的东西在里面。我觉得意思到了可以想像,成年人往残酷的方向想可以,不要太刺激也可以,基本上感情的流动不能断掉,这是我主要的考量,跟品位不太有关系。

  新浪娱乐:很多人看完《少年派》之后感觉就是一个字:美。我们很好奇的是,在讲艰苦求生的故事中,您是刻意还是无意的加入这么大的美的分量,怎么考虑的?

  李安:我觉得需要这么美。第一个故事,电影大部分是铺陈叙述,描述这个很生动的故事。我拍了很多,有些画面和场景不是那么绝美,可是后来我发现为了第三幕,为了最后的争辩,我必须把它当成抽象的故事,不能把它当成生存的故事。如果那样拍,那这个片子就是有一个船,这个小孩和一只老虎怎么到岸,它是浩劫余生的故事。

  这个电影不是的,这个书也不是的,它是争论的一部分,是派讲的一个故事。在讲故事的时候动机是什么,有一个神秘性。在美的渲染面是很需要的,这样才能跟第二个故事形成很大的对比。我拍电影希望观众惊艳的动机都是有的,我觉得这个片子是需要的,对最后结尾的争论是很有力的句点。

  拍完电影我都是在很浑沌的状况中,我知道大家看完片子心中有很多疑问和想法,很希望从我这里得到答案,或者是一些想头。在方面我挺无辜的,我很用心的把片子拍出来希望得到一些反响,我本人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沉淀下来看清这个现象到底是什么,我为什么拍这个电影,为什么那么多人从东方到西方有不同的反应。对我来讲也是很大的学习过程,我还要虚心的学习,大家不要把我的讲话当成标准答案。谢谢大家的关心和对电影的关爱,很高兴《少年派》在大陆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谢谢大家。有机会再回去看看,谢谢大家。(范晨/文)

上一页12下一页

(责编: 应声虫)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