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虚胖 业界大佬谈硬件软件劣势

2013年06月19日16:44  京华时报 微博

  特派上海记者 薛姣  

  从去年年底《人再囧途之泰囧》(以下简称《泰囧》)票房高企开始,国产片好像坐上了火箭,票房捷报频传,今年上半年更是大打翻身仗,力压好莱坞大片,随之而来的庆功会一场连着一场。此时此刻,很多人都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电影真的已跨进繁荣期了吗?

  记者近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采访了多位行业大佬,并参加了不少有关华语片现状探讨的论坛,听到更多的声音在说,面对当前好成绩要总结、学习,因为华语电影无论从硬件方面还是软件方面要走的路都还很长。

  硬件方面

  技术 依然主要靠“忽悠”

  “想抬举国内公司,但它真不给你长脸”

  眼下《富春》正在热映,虽然这部电影创造了一个奇迹——烂片高票房。但必须得指出,之前剧组宣传的“耗资1.6亿,全片有超过1200个特效镜,阿凡达特效团队制作”这些字眼让人们抱以超高的期望值,结果等真正上映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想多了,国产特效大片依然就是那么回事。

  再往前看,拿下7亿多票房的《画皮Ⅱ》是主打3D魔幻特效牌。但看完之后,有不少观众觉得假。实际上,连导演乌尔善自己也不是完全满意。

  冯小刚[微博]拍《一九四二》的时候就曾吐槽,“今天拍轰炸的戏,埋了一公里的炸点,动用上千群演,请来国内航拍公司,结果搞砸。连基本的悬停和保持直飞的动作都不能完成。这件事给我一个教训,想抬举国内的公司,但它真不给你长脸,还得调头请老外。”

  这个经历也让冯小刚意识到,“我们的电影工业太落后了”。

  资金 挤掉水分就显寒酸

  有的号称数亿投资可远没那么多

  中国电影缺钱吗?可能有很多人觉得不缺,咱们也有投资上亿甚至好几亿的电影。但问题是,实际投入的钱和好莱坞那些大片比就显得寒酸。

  回头来看看最近一些票房上5亿的电影,基本上都是一些中小成本的电影,《泰囧》、《致青春》、《中国合伙人》等,《西游降魔篇》、《十二生肖》已经算大投资了,前者1亿人民币出头,后者据说是投了6亿人民币实际远没有那么多。

  另外,整个电影制作过程,资金并不能保障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方告诉记者,去年自己投了一部电影,前期放权,没有任何监管,结果发现花钱的速度非常快,自己连忙亲自介入,才明白自己的钱被某些环节上的负责人吃掉不少。

  王中军:逆袭好莱坞还只是梦

  最近一两年中国影视产业有很多大动作。万达收购美国AMC院线、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与梦工厂合建东方梦工厂、吴征斥资在美国成立七星娱乐集团、小马奔腾收购美国顶级特效公司数字王国、TCL冠名好莱坞中国大剧院同时还把广告植入《钢铁侠3》、华谊收购国际领先的数字放映公司GDC……有了这几例并购案例,就有人理所当然地畅想,现在到中国资本“逆袭”好莱坞的时候了。

  但记者在上海电影节采访时,却发现有很多冷静的声音在提醒“影视大鳄”,中国电影产业与好莱坞的合作应该以电影为平台,而不要变成好莱坞的银行。 华谊兄弟[微博]老总王中军直言,中国资本逆袭好莱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华谊现在很难去并购美国的电影公司,目前和美国公司合作的基本是单片和一些小项目。美国公司的基本目标还是输出美国电影。”

  “去年全部华语片在境外的输出只有10亿人民币,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是88亿。逆袭好莱坞还只是一个梦,离现实还是很远的。”王中军说。

  软件方面

  剧本 好的寥寥无几

  “《富春》为什么不请个好编剧?”

  一部电影,故事是成功关键。当前国产电影,好剧本真是寥寥无几。《天机·富春山居图》(以下简称《富春》)被吐槽最厉害的就是莫名其妙的剧情。

  徐峥[微博]和《富春》导演孙健君是关系不错的朋友,昨天,他在论坛中说到《富春》,态度非常诚恳:“我不去分大片还是小片,在我心里,只有好故事和烂故事。有烂剧本的大片,也有好故事的小片。我很不明白的一点是,为什么孙健君导演请了好莱坞的团队,但是他不请一个好莱坞的编剧。有了好编剧,就不会成这样了。”

  章子怡[微博]主演并监制的《非常幸运》在《非常完美》上映4年之后才推出,章子怡解释:“就是为了等一个好剧本。国内外王牌电影系列的灵魂绝对不是演员或者制片人,而是剧本。一个电影的成功,绝不只是因为一个人。”

  导演 新人不够大气

  “以小博大的投机心理走不出国门”

  近两三年,新人导演大批出现且不断取得票房佳绩,乌尔善、滕华涛、郭子健[微博]、徐峥、赵薇[微博]、郭敬明[微博]、杨采妮[微博]、周杰伦……不难发现中国导演圈正式全面洗牌,年轻导演全面崛起。张艺谋、陈凯歌[微博]等老牌名导虽然影响力仍在,但无论作品数量还是单片票房,都已逐渐退居二线。

  “主要是观众群在变。现在的观众主要是80后、90后,新导演跟他们年龄比较接近,反而占优势。”香港电影大佬吴思远说,在这一点上,徐峥和赵薇就是最好的证明。 

  昨天在一个上海电影节论坛上,徐峥向记者表示,虽然自己的影片取得了成功,但他非常清楚中国电影还是缺乏优秀专业的导演、编剧,“你看我们台上的嘉宾都不是专业导演出身,正说明我们缺专业编剧、专业类型化导演。”

  更突出的问题是,新导演们选择的影片题材几乎都是中小成本的类型片,如果想追赶好莱坞,那么需要能驾驭大制作的能力。电影人高军[微博]认为,新导演尤其是那些已经成名的新导演要敢于尝试大制作,“以小博大虽是好事,但如果大家都抱着这样的投机心理,我们就永远只能自己跟自己玩儿,走不出国门。”

  发行 不能令人满意

  “制片人制”不是拍片的主流

  电影拍完之后的运作也很重要。出品人江志强说,“我永远说,观众是我们的老板,电影就看老板喜欢不喜欢”。他还表示,虽然薛晓路[微博]导演的《海洋天堂》票房不是特别好,但他感受到了她对电影的热爱,所以继续跟她合作了《北京遇上西雅图》,“我永远说,一个电影如果赔钱,责任不是都在导演身上,老板也有责任的”。

  谈到《富春》质量差却票房好,华谊兄弟掌门人之一的王中磊[微博]说,这里面有发行的功劳,“这是大家在消费电影话题,观众希望可以持续消费,花了30块可以聊一周,值了。”

  很多电影人都表示,目前国内电影的宣发还不能令人满意,那问题出在哪里呢?有人表示,好莱坞影片的发行模式是“制片人制”,制片人负责电影产品的剧本选择、策划、拍摄、发行、销售等工作,相当于企业的CEO,起着重要的决策作用。而国内大多数影片的发行模式仍然是“导演中心制”,或者“演员中心制”,而这两种身份都只是熟悉各自领域的业务,并不是多面手。

 

(责编: sisi)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