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节论坛热议伪大片等话题

2013年06月21日15:33  金羊网-羊城晚报
何平(左)在论坛上当众驳斥郭敬明(右) 何平(左)在论坛上当众驳斥郭敬明(右)

  上海电影节论坛话题多多:口碑创新低的《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火?前辈导演是不是应靠边站了?中国资本是否已“逆袭”好莱坞?是不是可以用预测数据定制电影……中国电影,正处在一个“非常”阶段。 羊城晚报记者  李丽

  论坛

  上海电影节论坛话题多多:口碑创新低的《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火?前辈导演是不是应靠边站了?中国资本是否已“逆袭”好莱坞?是不是可以用预测数据定制电影……中国电影,正处在一个“非常”阶段

  2003年中国电影全年票房不到9亿元,这个数字在10年后的今年只用一个星期就能达到;2010年,全年票房过100亿元,2011年达到这个数字是到10月,2012年是到8月,今年就在本月底……人们预测,2013年的中国电影总票房会达到220亿元。

  这组惊人的数字说明:中国电影行业正在高速发展。因此,这次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各大论坛上,那些过去完全没法想象的议题纷纷出现了。比如,投资那么多到底怎么办啊;又比如,中外合拍片现在是“东风压倒西风”啦;再比如,口碑达“历史新低”的《富春山居图》到底有没有值得效仿之处……甚至,连处女作还没真正面世的新导演都敢指着前辈们的鼻子骂:你们老了,靠边站吧!

  对于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市场,中国电影还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刻。因此,且不管那些大佬们抛出的观点是否正确、客观、有远见,仅这“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劲,便已经很够看了。

  批创作心态:太危险,只想卖钱不重视创作

  台湾制片人李烈指出,她在这次上海电影节的创投会上发现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我碰到好几个年轻导演都在大谈自己的电影有什么卖钱的元素,而不是他们对这个故事有多少激情和掌控力,这种方向对于刚刚起步的导演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对此,导演何平[微博]表示自己有同感:“很多年轻导演在微博和媒体大谈自己的作品,全都是从商业角度出发。但是,你有一个值得讲的故事,这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其他的东西只是添砖加瓦。”

  《北京遇上西雅图》和《寒战》的制片人江志强总结,不管是导演还是制片人,做电影的人一定要对电影有一份爱与信仰,“当年我担任制片的《海洋天堂》就能让我感觉到这一点,所以我决定支持,赔钱与否并不重要”。

  批小片潮流:莫跟风,大制作才是行业标准

  这两年,很多低成本影片在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像徐峥[微博]的《人再囧途之泰囧》、赵薇[微博]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薛晓路[微博]的《北京遇上西雅图》。于是一股脑儿的,很多电影人开始转向中小成本制作。有人总结,中国的“大片时代”已经过去。

  “中国电影仍然需要大制作。”对这个现象,星美集团副董事长覃宏认为,“大制作是中国电影的脊梁,因为技术进步最能推动我们追赶好莱坞的步伐”。华谊兄弟[微博]王中磊[微博]表示同意:“中小成本电影的成功确实能给这个行业带来生命力,但是大片才能真正决定整个行业的标准。大家千万不要以偏概全,都去拍那些同类型的小片。”但是,这些行业大佬们也提醒业内人,他们所批评的只是一些功利地从盈利角度去跟风拍小片的人,而不是否定那些真诚的文艺片创作。“归根结底,市场不能只有大片或者只有小片,健康的情况是各种类型百花齐放。”

  批盲目投资:没剧本,电视剧改改就成电影

  导演何平指出,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有一个怪现象:好像每一天都会蹦出一个“投资上亿”的戏。对于很多投资者尤其是行业外投资者的头脑发热,何平提醒:“盲目地投资大制作,风险真的很大,因为中国电影的技术实力还没法跟得上。”

  “听说有一家公司一口气投了十部电影,没有剧本,直接把一些播得不错的电视剧改成电影剧本。演员全拉来当导演,人家不愿意就拼命说服:反正很多人都转型成功了,你也可以。”何平说,这些都属于“不成熟的制片人”。江志强也提醒道,虽然现在的投资人都很有钱,但再有钱也经不起亏,“有些人一旦赔钱了,就把责任归到导演身上,这是不对的,因为你作为老板同样有责任——如果电影不好,为什么你要投资呢?”

  中国电影的“大数据时代”来了吗?

  不久前,谷歌宣布自己开发了一个票房预测模型,并声称在一个院线的一周内票房预测准确率高达94%,这件事在业内引起很大震动。在中国,电影是否也将迎来自己的“大数据时代”——我们只要拥有足够的数据,就能精确“计算”出什么电影最卖座?

  谷歌模型对中国电影无效

  “我们听说了谷歌关于电影票房预测模型的新闻。”爱奇艺创始人龚宇表示:“其实爱奇艺也好,百度也好,我们都有类似的数据。”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电影也能制造同类模型?龚宇的回答却是否定的:“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用谷歌模型预测中国电影票房的准确率很低。”

  过分注重数据是一种局限

  “到底是数据决定产品,还是仅仅把数据当成一种推广手段?我的意见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需要太早给结论。”乐视影业[微博]执行董事张昭[微博]认为,如果太早用数据做电影,或用数据挣票房,电影人将错过一次“中国电影的文艺复兴”。安乐发行总经理姜伟举例:“一些天才的电影创作者如詹姆斯·卡梅隆,他的《阿凡达》在上映之前有什么数据?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电影,但后来它震撼了所有人。”    

  模式化容易导致粗制滥造

  刘春认为,在“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记艺术的创作。“《小时代》很好,但还有很多小说的知名度远远高于《小时代》;《中国合伙人》非常伟大,但我们千万不要因为它成功了就把它模式化。”他提醒,如果“大数据”便意味着拷贝成功范例,那很容易导致中国电影越来越粗制滥造,“大数据或许可[微博][微博]以做更好的预测和更好的分析,但成功最关键还是靠作品本身”。万达集团副总裁叶宁更明确地表示:“电影是一种商品,但它更是一种艺术,大数据绝对不能代替人类的智慧和创造性。”

  案例

  《西雅图》不是靠“算”出来的

  现任梦工厂CEO杰弗瑞·卡森伯格是“电影大数据时代”的坚决反对者,因为他觉得电影应该是用“心”而不是用“大数据”来创造的。这个观点当天受到了很多与会者的认同,包括曾经发行过今年“黑马片”《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安乐公司总经理姜伟。

  “电影相比其他产品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非理性成分占很大比例。”姜伟说,现在有很多电影成功之后,参与者往往能谈出一大堆经验,仿佛一切早就尽在掌握,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从来不认为《西雅图》是基于数据分析得来的电影,因为我实际上就没有这么做过。这部戏的导演早在2009年就对这个题材有感触,然后写出了剧本,我们后来只是在商业包装上为电影提供了一些技术手段的帮助而已。”姜伟说,他很看重票房,但相对于“预测”,他更看重的是“总结”:“数据的价值在于为你未来做什么提供一种方向,但并不能决定真正的内容创作。”他笑说,如果“数据”显示现在最受欢迎的演员组合是“黄渤[微博]+王宝强[微博]”,是否所有人都必须去找他们拍戏呢?

  《富春山居图》:不成熟的市场,不成熟的观众

  这次上海电影节的论坛上,很多电影人都提到了最近的“现象级”影片《富春山居图》。他们认为,这部烂片的走红恰好证明了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虽然看似蓬勃,但其实处在一个并不健康的特殊阶段。

  原因A:这是一种“话题消费”

  李烈透露,这个片子如今甚至已经在台湾掀起了话题讨论,“最奇怪的是到了后来,大家是因为觉得讨论太多了,哇,那我非看不可,我要知道为什么大家会讨论成这个样子!还有一类看过的人则是把这部片子当成喜剧片来对待,从头笑到尾,完了还要在网络吐槽。这变成一种流行,似乎你不看就跟不上潮流”。华谊兄弟王中磊总结,这是一种“消费话题”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从《泰囧》便已经开始,一路还有《西雅图》、《致青春》和《中国合伙人》,“观众花几十块钱,得到一个可以聊整个星期的话题,能疗伤,能怀旧,大家觉得值了”。

  原因B:中国观众“不够理性”

  “中国电影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王中磊说,“一方面电影市场不成熟,一方面观众接受力很强。”何平同样表示:“我们的电影消费市场并不理性。在好莱坞,像一个口碑这么差的电影还有人进电影院去看,类似现象根本不可能发生,就算威尔·史密斯拍的也一样死,因为影评人和观众的口碑很快就能影响到票房。”王中磊说,中国观众的不成熟从某种角度看确实能“帮中国电影打败好莱坞”,“大家可以利用,但千万不要滥用,因为《富春》只是一个特例,千万别回头就有一堆人都去拍《富春》”。

  教训

  烂片必然“高开低走”

  王中磊指出,很多人看到了《富春山居图》头几天的票房风光,但事实上,这样的片子是走不远的。“如果按照正常电影的曲线图,头一天取得5000万元以上票房的电影,最终的票房应该在8亿元左右。我们看一下《富春》的最终票房是不是这个数字吧——如果不是,那就说明它的高开是很多特殊性造成的”。

  2013年,导演“改朝换代”?

  这次上海电影节最出风头的人物是刚刚跨入电影圈的“小四”郭敬明[微博]。这位年轻的作家面对一干老前辈毫不怯场,更直接讽刺他们已经不懂得年轻观众的想法。对这种说法,老导演们自然不赞同。

  郭敬明:前辈,你们老了!

  “很多大导演偶尔失手,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现在的电影观众群正在不断更新换代。2009年,中国观众的观影平均年龄是25.7岁,但2013年已经变成21.7岁。21岁就是一个大学生,你们如果还用上一代的想法拍电影,当然会出问题。”郭敬明说。他还表示,年轻一代的作品总被批评没有内涵,太过“物质”,但实际上这正是当今的年轻观众所关注的主题。“很多人批评说,你们为什么总是在讨论物质?因为上一代的人生中是不存在物质这个概念的,他们面对的是生存。但是今天已经是2013年,大部分人不会经历生存的极限状态,但人们依然有挣扎和痛苦,这就是因为物质。”

  何平:年轻人,操之过急!

  当天郭敬明的发言引起了台上台下一片哗然。作为“老导演”的代表,何平对郭敬明的发言给予了毫不客气的批评:“中国观众的年龄层下降,我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电影市场不成熟。北美和欧洲的观影年龄范围比我们大得多。而且,70多岁的伊斯特伍德从演员到导演,一大把年纪了照样拿奥斯卡奖;以斯皮尔伯格为代表的很多导演都在高龄拍出非常经典的电影。从电影史上看,所有大师的经典作品都是在55岁到70岁之间创造的。中国导演如果都是21岁,那只能说明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不成熟的观众群。”

  中国“逆袭”好莱坞?

  一场大梦!

  从刚开始面对“好莱虎”的如临大敌,到如今多部好莱坞大片都出现“中国植入”甚至“中国特供”,中国人似乎终于在全球电影市场站直了腰。因此,今年的论坛有了“中国资本‘逆袭’好莱坞”的傲人议题。但或许主办方也没想到,这个议题竟遭到不少头脑清醒的业内人士的批评。华谊兄弟的王中军便是其中的代表。

  “我觉得中国的资本,对于好莱坞来讲就是一种‘我们的电影需要银行’的感觉。”王中军毫不客气地指出,其实美国电影来中国的目的只是“找钱”而已。“现在好莱坞跟中国这么热切地合作,其基本目标还是把美国电影输出到中国市场。我们很少看到美国公司跟中国电影行业的同仁说,我们帮你把电影带到全球。”

  “即使两三年内,真的有中国买家成功收购了什么好莱坞的公司,都不能代表我们就真的‘逆袭’了。”易凯资本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冉说,“真正的逆袭需要创造力,需要文化底蕴的接近和超越,需要我们的制作能力,而这些方面的距离绝对不是五年甚至十年之内可以赶上的”。王中军对此表示同意:“走出去是个梦罢了,我们还是扎扎实实吧,不要光畅想,先把自己的能力一点点提上去。”

(责编: sunny)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