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电影:票房井喷 以小博大成主流

2013年07月17日04:06  京华时报 微博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西游》引领今年上半年票房排行榜 《西游》引领今年上半年票房排行榜
在今年总票房排行榜上,《钢铁侠3》居第二。 在今年总票房排行榜上,《钢铁侠3》居第二。

  点击查询全国影讯>>

  2013年刚过去半年,但这半年对中国电影来说却是极具戏剧性的。从去年年底《泰囧》开始的国产片自卫反击战一直将战火烧到了现在。广电总局电影局日前公布的一份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近110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68.5037亿元,进口影片票房收入41.43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2%、增长144%、下降21.3%。从数字上看,成绩毋庸置疑。本报今天推出半年盘点策划,通过数据来解析现象,把脉中国电影。    

  □数字

  票房爆发式增长

  仅仅在一年以前,许多国内电影人还在为好莱虎的大举入侵忧心忡忡。2012年上半年是进口分账大片数量增加的第一年,国产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上半年内地电影票房77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25亿元,占比仅为32.5%。影片上映数量与票房成绩出现倒挂迹象。 

  而到了2013年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1099413万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685037万元,进口

  影片票房收入414376万元。不仅在总量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近110亿元,同比增长36%,国产片更是出现了井喷,同比增长144%,翻了近乎1.5倍。业内人士纷纷指出,中国电影已经到了爆发式的发展阶段。据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统计,仅5月的第一周单周,全国电影票房收入就已经突破9亿元,而2002年全年的票房收入仅9.5亿元。十年间,全国票房增长了近20倍。

  大银幕数量激增

  对于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井喷式增长,除了国内电影市场逐步成熟、电影票价日趋接近平民水平、国内电影盗版环境改善、人们对电影消费的能力提升、消费习惯逐渐培养、政府积极扶持等因素之外,优质影片的片源保证和电影院线的覆盖率扩大是两项促成上半年井喷式票房增长的重要原因。新影联院线副总经理洪军介绍,去年全国的银幕数还停留在13000多块,今年已经增长到了17000多块,并且二三线城市对于电影票房增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助推作用,尤其在一些已经积累起了消费需求而没有影院的地区,大银幕的出现将会使得井喷式的观影消费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

  □ 特点

  单片过5亿压倒引进片

  在总票房排行榜上,票房前五位中除了亚军位置被引进片《钢铁侠3》占据之外,其他四席皆为国产影片,且单片成绩均在5亿以上。 

  洪军认为,国产影片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成绩,主要依靠的还是影片本身题材和质量,与档期等客观因素有关系但关系不大,“去年上半年比较拿得出手的《黄金大劫案》才1亿多,今年这几部确实都很猛。这些影片的题材都非常吸引人,有讲爱情的、友情的、青春的,都是既普世又很接地气的题材,突破了以往国产片古装多、动作片多的类型,选题都比较巧妙。”而对于国产片大多以排片、档期来挤压引进片的一些质疑,他并不赞同,“仅靠档期或者排片,或许能够有个几千万或者好一点过亿,但是任何一部能够达到4亿甚至5亿的影片,绝不能仅仅依靠这些客观因素。”

  国产科幻动作片需加强

  不难看出,国产片取胜的类型和引进片取胜的类型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化竞争。目前吃香的国产片大多为中小成本影片,类型集中在青春片、喜剧片和爱情片方面,引进片则仍是大制作的科幻片、动作片和动画片见长,这也反映了国产片在后面这几个类型上的缺失或弱势,才使得引进片得以弥补这些空缺。 

  博纳影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冬在“中国高端电影发展趋势专题讨论”的论坛上提到,目前中国电影有很多类型和样式还没有做到和做好,很多类型片还没有真正的领军的制作团队或一批制作人。“我们的内容和制作水准不高,这方面是中国电影未来十年要跟上和提高的,只有这样,中国的本土电影才能反销到北美。”

  质量档期致引进片下降

  反观引进片,上半年则是缩水严重,与去年的成绩相比可谓天壤之别。上半年引进片票房冠军是《钢铁侠3》,以7.5亿的成绩超过第二名《疯狂原始人》近3.5亿。而在去年上半年,一部3D《泰坦尼克号》就卷走了超过10亿元人民币,引进片份额更占到了总票房的60%以上。 

  引进片票房下降的原因除了影片质量外,还有档期原因。今年引进片档期的确定时间平均提前时间不到30天,给发行和宣传工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紧张。“像《超人:钢铁之躯》,差不多是到5月底6月初的时候才确定是6月20日上映的,宣传工作只有20来天的时间来做,导演和主演虽然来了中国,但是一线城市只去了上海。”

  □现象

  以小博大点成了主流

  从国产片票房排行榜上不难看出,今年为国产片翻身仗立下汗马功劳的影片中包括一批中小成本的国产影片,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小时代》等,这些影片投资都不超过5000万人民币,但都取得了5亿以上的票房。性价比之高,为业内津津乐道。 

  对于这一现象,《北京遇上西雅图》导演薛晓路[微博]认为,不少中小影片在票房上的成功,是由于回归到了最基本的叙事上来,她以自己为例,“这可能因为我们这些比较新的导演所能够占有的资源有限,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其实成本相对最低的就是剧本阶段,因为这一段可以最不花钱的。我们觉得尽量的在剧本叙事阶段磨得瓷实一点。” 

  但华谊总裁王中磊[微博]称,中国电影还是需要丰富结构,一种类型难以支撑行业,不能因为中小成本电影票房好就一窝蜂地拍,只一味鼓吹“以小博大”对中国电影来说并不健康,而且文艺片和商业片应该有不同的评判标准。

  京华时报[微博]记者聂宽冕

(责编: 颜芥之)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