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制:张晗
主编:陈弋弋
策划:陈弋弋 王玉年 梵一
采访:郑伟柏 嘉阳 覃覃 徐菲
编辑:梵一
设计:猫猫杰
创办于1932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电影节,尽管已经过去了81年,但由于各种原因,今年成为了第70届大庆。
中国有句俗话“九九归一”, 81年正好是一个轮回,毫无疑问,2013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有着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最近二十多年,威尼斯电影节成为了华语电影人的福地,从侯孝贤的《悲情城市》首擒金狮开始,张艺谋、蔡明亮、李安、贾樟柯[微博]、张元[微博]、蔡尚君[微博]、王小帅、王兵、巩俐、叶德娴、夏雨[微博]等人都曾经获奖。特别是李安和贾樟柯凭借《断背山》《三峡好人》《色戒》,创造了华人导演连续三年问鼎金狮的纪录。
在那些荣耀瞬间幕后,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蔡明亮的金狮得益于一位“贵人”相助;夏雨曾因为影帝获得了学校特长生的奖励;侯孝贤得知获奖之后,老友吴念真当场大哭;李安包机从多伦多赶回威尼斯拿奖;张艺谋的电影在退出戛纳之后,才在水城获得桂冠;蔡尚君直到离开颁奖礼的舞台,还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奖;张元的得奖消息,则是来源于一个小孩子的“泄密”……
侯孝贤
1989年 《悲情城市》 最佳影片金狮奖
“我也不知道吴念真在干嘛,接到(得奖)消息,他哭得不像话”
郑伟柏/文
侯孝贤执导《悲情城市》反映台湾历史争议的“二二八事件”,1989年勇夺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狮奖,这是华人电影史上首度亲吻金狮。侯孝贤接受《凝望·时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一书作者张靓蓓访谈时回忆,“那次念真(吴念真)也去了,杨登魁、廖桑(廖庆松)、高捷很多人都去啦。我也不知道念真在干嘛,接到(得奖)消息,他哭得不像话!”
《悲情城市》当年决定参加威尼斯影展,侯孝贤的心情其实泰然,“前面去了几次影展,我一点兴趣都没有,因为我从来不在影展里看电影的,英文我看不懂,我也懒得看。我的电影外国人看,我觉得他们看到的是另一个角度,跟我毫不相干,我以前是根本不理的。他们以前劝我要学英文,我也根本不理,我的思考又不是用英文,所以我到现在英文还是很烂。那次入围是马可·穆勒跟舒琪两个人帮的忙,当时马可还在贝沙洛影展主事,因为他会意大利文、又会中文,所以来帮忙。”
当年,侯导是影展入围、得奖游戏规则的门外汉,“我不知道,通常大影展都会通知(得奖),怕你跑掉,都是颁奖那天的下午会接到讯息。我那时候哪知道啊,你以为我懂那个,不懂,我对那个没什么研究,也不是很清楚;所以后来我才知道,亚洲电影隔了快四十年才再得奖,回来一看,机场这么多人,整个人都傻了。”相较于侯导的淡定,《悲》片编剧朱天文回忆起来兴奋许多,“我最记得的是还不能公布的时候,先是马可·穆勒大概评审完就知道了,好像就跟侯导先讲了,因为大会要安排他从《魂断威尼斯》的那家旅馆‘德班’迁到‘Excelsior’去,马可跟他讲:你得奖了,所以你搬去那边。是因为这样才知道的。”
“当时谁都不知道,我们跟马可吃晚饭,三个人的时候,就在路上,侯导说:跟你讲个事情,但是其他人先不要讲,因为还没公布。他说了,我就跳起来,一直拍手,后来我还是忍不住,回去的时候就跟老焦(焦雄屏[微博])讲了,所以她很快,比谁都快(焦雄屏时任中时晚报记者),老焦要我不准跟别人讲!她就要抢第一,可是念真来就跟他讲,念真当场抱着侯导哭了!”
《悲情城市》得奖后台湾反应热烈,对于侯孝贤日后创作的影响,他说:“我对这个,坦白讲,可能跟一般人比较不一样,我也不知道它的效果是什么,但是《悲情》在台湾很卖座,导演最现实的想法是,卖座,至少你后面有几部戏可以拍,意思就是这样。因为之前我们拍的电影都很卖座,后来中间就不卖,但是有些还不错,基本上就是这个而已。”
“我感觉,有时候拍片你不能想太多,是凭直觉的。因为你一直接触,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客观实体’,就是人,或这个环境,这个很重要。因为这个东西永远是你眼见的、写实的;你在再造的过程里,这就是你所面对的真实、现实;你面对这个现实、真实,你才能穿越;穿越了电影,你就不会有别人电影的影子;因为你一直在面对你眼前的这个时代,存在于你眼前的这些人,你在电影里表达的是你对他们的一种感觉,或是你自己的感觉藉助这些人表达出来。”侯孝贤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