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黎明正面影评
被人质疑拿红包
影评人周黎明因为一篇影评又一次受到了网友“围攻”。12月19日,在电影《私人订制》上映当天,他在《新京报》上发表名为《冯小刚的喜剧之道》的影评,肯定了冯小刚在《私人订制》中的“评判现实的锋芒”,其对电影的赞美态度也很受冯小刚本人的认可。但随着对《私人订制》持否定和贬义态度的评论急剧增长,连带着,网友甚至是业内的影评人同行开始对周黎明这篇明显跟大多数人“唱反调”的影评提出质疑甚至“围攻”。
一名叫“大旗虎皮”的大V网友对于周黎明用“若有人愿在影院门口随机抽查一千人,应该可获知真实的反响”的抽样调查方式持不同意见,“如果一部电影是否好看,能用在电影院门前随机采访1000个观众就能判断,那干脆就不要影评人了,有什么用呢?一个影评人,如果需要随机采访取平均值来证明自己的正确,还要他有什么意义?影评人不是开个专栏赚点稿费,给发行商做做参谋,不是导演桌前可有可无的食客和朋友,批评家有他应该做的事。”
另一位网友写道:通过《私人订制》,周黎明暴露了他红包评论家身份。
除“红包”论外,网友还翻出冯小刚两年前曾为周黎明新书《好莱坞启示录》写过推荐语的往事,以此来动摇周黎明以往树立起来的独立影评人形象。为此,周黎明不得不亲自在微博上澄清事实,为自己辩护。
这不是周黎明第一次受到网友们的“围攻”。早在今年《小时代》上映时,周黎明就是因为对于《小时代》中“赤裸裸的拜金主义”的评判而受到了郭敬明的粉丝们的“围攻”。
有意思的是,不管是周黎明彻底否定的《小时代》,还是网上负评不绝的《私人订制》,两部影片都在一片争论声中票房走高,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显示了影评人身份的尴尬。
尽管如此,我们坚信拥有独立思考和自我价值判断的影评人文章仍然具有很大的专业和社会价值。为此,记者昨天专访周黎明,除了听他说出自己对此事的内心所想外,也再次听听他对《私人订制》的个人解读——
访谈
“像我这样不拿红包的影评人没有几个”
记者:你写文章的时候,知不知道别人的评价?
周黎明:我写这个影评的时候,压根儿不知道别人的反应,但是我在19日把文章链接到微博时,已经知道大多数人的态度了。有不少认为《私人订制》是大烂片,但我是以肯定为主的,所以就调侃了一句,“这回我可能会得罪很多影评人……”
我是跟一些媒体人提前在华谊公司看的,并没有跟一些所谓的基金经理一道。当时我跟两个影评人朋友一起看完电影后,我就说出自己喜欢的桥段,但是他们都没有说话。后来我看他们发表的文章,都很不喜欢。
记者:不少人认为冯小刚在故事的结构上沿用了《甲方乙方》,你如何看待?
周黎明:我觉得冯小刚自己不否认沿用就可以了。像墨西哥的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拍了三部影片,结构是一模一样的(《爱情是狗娘》、《21克》、《巴别塔》),这种例子真的是太多了。还有人批评这部电影不是电影,其实这种小品式的电影也是很多的。对这种东西,我不会一个个去驳斥。
喜欢还是不喜欢一部电影,其实非常正常,包括我自己,像上次的《小时代》电影,郭敬明的粉丝有1000多万,而我们影评人的粉丝只有几百个,不管我们说好还是说坏,我们的意见绝对是少数。写影评主要是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要被片方所用,不要被红包所用,这种独立的思考很重要,我也不靠在影评中说好话来挣稿费。
上个周末我去电影博物馆参加研讨会,这个研讨会跟片方没有任何关系,纯粹是观众参加。我突然发现发言的观众并不是像网上这样的一边倒的负面评论。会上观众的观点非常分散,我突然意识到网络上的观点其实不能代表普通人的观点。
前几天我都不理这些,但是后来有所谓的圈内人士也加入了进来,认为我是拿了红包,甚至是买了华谊的股票。这使我觉得有点忍无可忍,就出来解释了,我希望他们能深入调查,像我这样不拿红包的影评人没有几个。
记者:你认为在冯小刚的所有作品中,《私人订制》属于什么样的水平?
周黎明:即便在冯小刚的喜剧中,这部绝对不是最好,但也不是最差,只能算是中等。我觉得冯小刚的《集结号》、《一九四二》是很有人文情怀的,也是很有艺术追求的作品。
我觉得喜剧除了要有逗笑的功能,还需要有社会批判性。我从来没有说这部影片是杰作,但是它有评判性。虽然跟《甲方乙方》是同样的结构,但我偏爱这一部。说实在的,我认为《甲方乙方》拍得很粗糙,其中的不少笑料也没有社会内涵。《私人订制》离完美还差得很远,但有些片段做得很好,在同样的情况下,我会偏向于社会批判性的电影。
记者:在《私人订制》中,会发现冯小刚小心翼翼,尽量不得罪任何人,甚至还替1000亿家产的“土豪”们说话,不少网友对这一点很不满。
周黎明:首先,目前的审查制度不允许你把内容说得很透彻;其次,我觉得冯小刚从内心里面并不是一个仇富的人。这是我的推想,他会站在草根的这边,但他不会像以前那样去号召大家用激进的办法来对待内部矛盾。这部影片中他其实是把每个阶层的人都讽刺了一遍。其中最刻薄的恰恰是他自己,目前来说这样的创作手法是行得通的。其实他说得也对,富人的烦恼,穷人也是理解不了的,这也是事实。
影片中用了很多反讽,但如果观众仅仅依靠字面去理解,那就太没有幽默感了。
记者:你本人见过冯小刚吗?
周黎明:我们见过面,但我一直想采访到他,却一直没有争取到这个机会。好几次我都没有申请到。我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主持过论坛,有几次他是嘉宾。2011年我的书再版的时候,我的一个朋友主动找他帮我写序,我还说自己并不认识他。现在很多人因此翻出这段往事,认为我是还人情。
我对冯小刚近几年的作品是越来越欣赏,反而对他早年的几部纯喜剧作品评价一般。当他作品的社会责任心越强的时候,我越喜欢。
我看到很多人跟我的看法是相反的,就是一开始很喜欢,现在慢慢地越来越不喜欢。
如果要说讲面子的话,我其实最应该替《小时代》说好话,因为这部影片的发行商是我的一个哥们。
记者:你如何看《一九四二》这次并没有进入明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9个筛选名单中?
周黎明:《一九四二》是一部很拿得出手的中国电影,从中可以看到一个艺术家很严肃认真的一面。我觉得奥斯卡评委不太欣赏《一九四二》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电影不够好,而是片中的潜台词太多,这些潜台词是西方人理解不了的。光是将台词直译过去是不够的,还得对中国的文化有很深的了解,也要对中国目前的言论状态很了解。这些台词连“90后”都听不懂,老外就更听不懂了。我当时还在网上建议,这些主创应该到美国做宣传,跟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这些评委们仔细讲解讲解。
我觉得《唐山大地震》的艺术品质比《一九四二》低很多。
记者:《非诚勿扰2》和《私人订制》都是王朔编剧,我们发现,这两部影片中都透着很沉重的气息,前者谈论死亡话题,后者充满了中年式的伤感,你如何看待?
周黎明:我喜欢的就是这一点。《非诚勿扰1》很好笑,但《非诚勿扰2》的内涵远远超过了《非诚勿扰1》。因为《非诚勿扰2》能够将死亡这样沉重的主题放在爱情片中。这样生老病死的话题,如果是别的导演的作品,可能一点票房都没有。虽然《非诚勿扰2》的外面加入了“糖衣炮弹”,但它真正想讲的东西,是良药苦口的,恰恰是这个部分,让我看到这部电影的内涵和诚意。
做喜剧电影不容易,但是如果你到了一个境界,还是没心没肺地逗大家伙儿笑,总觉得缺了一点东西。
记者:你给《私人订制》和《地心引力》各打多少分?
周黎明:前者我会打7分,《地心引力》可以打到9分。对于《地心引力》,很多人看到的是一部好莱坞大片,我却认为这只是一个外包装,它的内在是一个小剧场话剧,正是这一点使得影片的价值提升了。大片的包装如失重、3D等是影片卖座的原因,没有这些,票房可能会很差。《地心引力》中的很多细节是让你回味的,是有思想的。这是一般的大片所没有的。能够把一个小剧场的话剧做成一个超级大片,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现在来看,美国、欧洲有大量的影评人都给这部电影打出了高分,也是年度“十大佳作”。
实际上,这两天,美国多家报刊的影评人文章出来,对于《私人订制》也是以肯定为主的。我看《综艺》对于本片的评价,跟我的非常接近。有点不同的是,他们认为宋丹丹演的那一段很不错,但我自己觉得一般。我认为范伟演的“性本善”那一段单独拿出来可以打9分。
记者:你身边的朋友有跟你观点相近的吗?
周黎明:我有一个从加拿大留学回来的朋友,基本上认同我对《私人订制》的观点,但后来好多人都把他拉黑了。有几个影评人给我发私信,表示这部影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差,但他们看我被围攻成这样,都吓得不敢出来说话。
我觉得理性地讨论是一件好事,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但是到了网上之后就变成了“围剿”,这很不好。批评没有问题,但是你得允许人家有不同的声音。
我相信身边的人说这部电影不好是出自内心的。最无聊的是那些“烂极了”、“史上最伟大的”之类的评价,全都是空话。只要你能自圆其说,有一定的道理,就是真诚的评论,也是有价值的。
这个周末我意识到,所谓的“一片骂声”不能代表所有人,会有很多认为不错的人,他们只是没有在网上发言而已。
这部影片的观众中存在着“沉默的大多数”。现在我发现,有我这样观点的人未必是少数。
本报记者 王金跃 J166
周黎明
浙江人,1963年生,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外语系本科毕业;中山大学外语系硕士毕业,1992年获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哈斯商学院MBA学位。
现为《看电影》、《综艺》、《中国日报》等报刊专栏作家,央视英语评论员,国家大剧院歌剧评论员。出版有《好莱坞名片透视》、《好莱坞启示录》、《西片碟中碟》等18种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