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焰火》神似《第三个人》 否认致敬

2014年03月27日14:30  南都娱乐周刊 收藏本文     
结构对比 结构对比
廖凡桂纶镁 廖凡桂纶镁

  >>>>>>>点击查询今日影讯

  采写_本刊记者 刘倩

  1 悬疑推理减弱真凶提早揭开面纱

  初始剧本 张自力跟踪梁志军

  成片 梁志军跟踪张自力

  在初始剧本里,梁志军处于一个对张自力尚未呈现出杀害动机,以及未对张自力进行明显跟踪的阶段,倒反是一直在呈现张自力跟踪摸底梁志军的线索。能够看出剧本里的重点是逐渐引导观众将真凶的猜测点靠近梁志军。在成片里,许多场次的顺序调整让真凶是谁在很早的时候就凸显端倪,梁志军跟踪张自力这一人物追踪关系的变化,能够让观众感觉到张自力处于危险之中,使得影片节奏更具惊悚性,也让人物关系走向变成“跟踪和反跟踪”。

  2 悬疑气氛加重 冰场这个疑似杀人环境被突出

  初始剧本 梁志军的名字被广播发生在超市

  成片 梁志军的名字被广播在冰场

  初始剧本里的节奏是慢慢通过事件的进展让真凶浮出水面,当张自力通过一系列观察发现那个背冰刀的连环杀人狂很可能就是已经死去的“梁志军”时,最终灵机一动在超市里采取广播呼叫梁志军的名字得以证实听到这三个字神色慌张的男子就是梁志军,这一真相的揭开在剧本的呈现并不是那么的直截了当。在成片里,广播梁志军这场戏的场景变成了夜晚的冰场。在场景的选择上,冰场和冰刀这个凶器相互呼应,其次夜晚的冰场符合导演一贯的阴暗调子风格,影调和场景的配合,在此刻将凶手身份进行剧情逻辑上的挑明。

  3 黑色元素加重杀人现场今昔对比

  初始剧本 吴志贞在监狱里看到张自力为其放的“白日焰火”

  成片 增加吴志贞指认杀人现场的戏,在杀人现场楼外看到“白日焰火”

  本来剧本里有认罪后的吴志贞进监狱的戏,还有她在监狱里交了好友的一些服刑状态描写,不知导演是否在最后刻意规避这种“体制内”的状态描写,在成片里取而代之增加了一场让吴志贞指认5年前杀人现场的戏份,吴志贞进入正在烧火做饭的那个5年前的杀人现场,滑稽地按照警察指示指认拍照,戴着手铐的她在完成这个残酷的杀人回忆过程后,在楼外看到了张自力为她营造的“白日焰火”。成片里的这种处理比较初始剧本的设置,残酷和希望的对比更明显。

  4 人物塑造更极端 激情戏的省略让人物更“冷”

  初始剧本 梁志军和吴志贞最后一次见面在宾馆有激情戏

  成片 梁志军和吴志贞最后一次见面没有激情戏

  成片较初始剧本相比减少了一定量的激情戏,看起来这和审查制度并无关系,激情戏只要处理好尺度并不是不能在中国电影的银幕上出现。只是在成片里,梁志军和吴志贞最后一次见面,最后一次温存的激情戏彻彻底底地消失了。这场激情戏的消失对吴志贞这个人物的作用是变革性的,这让吴志贞变得更残酷和自私,没有因为出卖了为自己顶罪的丈夫而感到一丝愧疚,反而在她身上呈现出一种急切地奔向新生活的人的本性,灰暗色彩加重。

  5 让观众更同情人物 建立人性本善

  初始剧本 吴志贞承认杀人事实时并没有说她杀人时面临被强暴

  成片 吴志贞承认杀人事实时表示自己杀人时面临被强暴

  也许是因为在出卖自己丈夫的问题上,成片对吴志贞的塑造远远比剧本里要冷漠、冷酷和坚韧,在最终为吴志贞杀人动机做一个定论的时候,导演在成片里将吴志贞定位成一位受害者而不是一个施害者,似乎是要为她的那些给自己脱罪的行为做出合理解释。如果是因为仇恨和报复而杀人(初始剧本),那么这是一种人性的扭曲,如果是在遭受到暴力和侵犯时杀人,则具有正当防卫的性质。成片相对于剧本,在人性的处理上,这个真相的还原是接近性本善的。

  6 隐喻戏份减少 更简洁

  初始剧本 有几场枪打乌鸦,乌鸦尸体“天女散花”的戏

  成片 乌鸦被打落下来的戏份消失

  乌鸦被打落,尸体接二连三往下落的戏份,无疑是对抛尸案的一种写意呈现和隐喻,这些戏份对承接剧情没有什么关系,属于过渡影片节奏和情绪的段落,却也是极具风格化营造的一种。成片里乌鸦戏份的消失,或许也能看成被和谐的一种,取而代之加重的戏份是张自力跳舞的戏份,取代了乌鸦尸体纷纷落下的那一种压抑的情绪释放。

  致敬,还是模仿秀?

  《第三个人》是1949年的一部英国电影,当年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一度霸占英国史上最佳电影的位置,作为一部艺术作品,《白日焰火》无法回避有人将之与《第三个人》反复作对比的事实,不仅因为二者从形式到内容过于相似,这也是探讨艺术、逼近真相的一种途径。 文_朱白

  结构对比

  1 结构——

  《白日焰火》和《第三个人》同为凶杀、怀疑、爱慕、指认、破案的结构,对于经典的悬疑侦破片来说,这种结构并不出奇,但这两部影片,在剧情架构上也惊人地相似,除了人物身份换了以外,廖凡[微博]饰演的警察,与约瑟夫·科顿饰演的作家,都是从案件背后发现了最后真相的主人公,与此同时,并伴随了一个爱情故事,即主人公作家/警察爱上了犯罪嫌疑人,并最后都发现丑陋的真相(一段虐恋)。

  2 人物设置——

  两部电影同为三个主人公,叙事者(作家/警察)、冷艳的女主角(杀人者)、杀人凶手(假死者)。在《第三个人》中,叙事者是小说作家,他发现了一桩表面上看上去凶手是谁很明显的凶杀案,追查真相过程中发现了破绽。“神秘的第三者”是死者,也是假死者。而“第三人”与女主角安娜或桂纶镁[微博]饰演的冷艳的吴志贞,都有一段爱情与案情交错的故事,爱和真相彼此成为对方的一种映射,而人物在这里的拖延和激情,也成了悬疑对观众产生的一种作用。作家/警察最后指认了凶手,悬疑告破,而杀人者的爱和恨,也成了观众观影之后意犹未尽的一种回味。

  3 黑暗中的配角——

  奥森·威尔斯饰演的配角哈里,即片中的假死者,这虽是个配角,但威尔斯因为表现出色,尤其是黑暗中现身时,已经成为影史经典一幕。而在《白日焰火》中,王学兵饰演的丈夫和假死者,在黑暗中杀死警察,虽不够惊悚,但其亦步亦趋的模仿还是能看得出来,这是在制造悬念和惊悚。当年奥森·威尔斯饰演的配角哈里非常抢镜,甚至有评论说他抢走了主角约瑟夫·科顿的风头,但王学兵显然没有做到这一步,而是成全了廖凡拿下了柏林影帝。

  4 城市气氛——

  《第三个人》中的惊悚气氛,离不开影片营造的光影对比,以及二战后维也纳的混乱气氛,这与《白日焰火》里中国北方城市冬天的萧瑟和残败也有一种相似。作为悬疑片,这种黑暗和破败甚至是一种必要元素,但是总觉得哈尔滨冬天的萧瑟有一种刻意营造的感觉,那也并不是爱情甚至虐恋和激情的必然发生环境。而桂纶镁的冷艳虽与北方城市气氛相投,但在爱情戏中少了阿莉达·瓦莉的美艳和迷人,对于因果关系来说,也少了一点必然理由。

  5 摩天轮——

  正因为《第三个人》太著名了,当年的戛纳金棕榈奖得主,以及英国电影史上最佳影片第一名,片中的经典场景已经写入影史,两部片子同样都有一场堪称全片重点段落的“摩天轮”,自然也是最容易让人一眼看出来的相似处。虽发生在摩天轮上的对手戏不同,但同样是戳穿真相的最重要环节,《白日焰火》中男女主角在摩天轮上的激情戏,这场空中交火与《第三个人》中的冷静交手内容不同,但气氛和形式一致,这大概只能理解为导演太爱这部六七十年前的黑白电影了。

  主创回应

  刁亦男(导演):说不上致敬,这太简单了

  《白日焰火》经过8年筹备,其中从剧本定型到拍摄技术花了五六年,2005年到开拍,经历了3个完全不同版本的剧本。片子去柏林参展前已经拿到龙标,回来做了一些适合院线观影习惯的个别镜头的调整公映。我在筹备《白日焰火》的时候的确看了很多遍《第三个人》,我很喜欢这部电影,这部电影给我的启发就是拍一个有凶杀、探案元素的电影同样也可以呈现出作者自己严肃的诉求,不矛盾。说不上《白日焰火》是向《第三个人》致敬,这么说太简单,显得我像是在偷懒,《白日焰火》里面有一种《第三个人》的指涉,我也把《第三个人》的一些元素运用在《白日焰火》中。

  廖凡(主演):导演让我们反复观看《第三个人》

  导演让我们反复观看《第三个人》这部影片,你会发现《白日焰火》在吴志贞和张自力在摩天轮那场戏的情境是和《第三个人》相似的,导演本身很喜欢这个电影,我也很喜欢,在拍摄《白日焰火》的时候,我们确实是按照《第三个人》的手段来塑造《白日焰火》的,但是内容上我们肯定有所不同,更多是在某一种处理和气氛的营造上借鉴《第三个人》的情绪。这一次你会发现导演把光处理得很亮,这区别于他之前的两部影片,色彩鲜艳了之后会呈现出另外一种感觉,我在演技上也更多是在气氛和意境上去学习《第三个人》,模仿那些伟大的演员模仿不来。

(责编: 云会)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