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2月20日在沪首映 导演难过“语言关”
http://ent.sina.com.cn 2001年02月08日12:22 新闻晨报
本报讯:《刮痧》导演郑晓龙对自己的电影处女作爱护有加,不仅将电影拷贝每日随身携带谨防盗版之外,日前还亲自为电影作宣传南下打前战,首站上海。
所谓“打前战”,其实就是将电影放给上海所有的首轮二轮的影院经理看,一起商议发行放映的有关事宜,但对白语种却让郑晓龙为了难。各影院经理看后,都对英文对白、中文字幕这个版本非常看好,于是永乐目前初定4个英文版本,但几个中文配音版本目前尚未确定。不料这个意见却遭到了电影条线记者们的异议,记者们认为:“片中很多镜头如果换成中文对白,简直就不可理解了。另外,很多中西文化的冲突只有在英语语言环境下才能充分体现。所以建议英文版本更加多一点。”郑晓龙也承认:“语言是文化的表象,要反映两种文化的冲突,语言的力量必不可少。”但考虑到电影观众不全是白领和知识分子,郑晓龙认为中文版本不能没有,其中不通顺的地方,只有看观众的悟性了。
《刮痧》将于2月20日在环艺影城首映届时王小平将为小说《刮痧》签名售书梁家辉、蒋雯丽、朱旭也会到场助阵。记者陈海妮1990年,一部名叫《遭遇激情》的电影使得“遭遇激情”一度成为20世纪90年代的流行语,它的编剧是郑晓龙。如果不是10年前《遭遇激情》与原创相去甚远,使郑晓龙大为“心痛”,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刮痧》。从《遭遇激情》到《刮痧》
郑晓龙十年磨一剑郑晓龙坦言,《遭遇激情》一片拍竣之后,作为编剧的他心里还真不是滋味,尽管他很理解导演对剧本的修改是不得已,但看到自己的作品与初衷不符,他从那时起就决定有朝一日要自己导电影。
“很多事情要讲究机缘巧合。”郑晓龙一语挑明自己10年圆一梦的理由,“《刮痧》的剧本就是我自己搞起来的,与其和10年前一样不舒坦,不如自己操持。”郑晓龙说《刮痧》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原型是北京一对旅美夫妇为孩子洗澡时将其摔伤导致官司上身。不久,郑晓龙又先后听说两起因“刮痧”而起的冲突,最后以“疏忽罪”结案。于是,郑晓龙选定用有2000年历史的“刮痧”作为电影的载体,剧本第一稿1995年问世,执笔者是郑晓龙的妻子王小平,在修改了两稿半后郑晓龙仍不满意,又先后请来霍秉全、薛家华、马克.白尔斯等人,共易稿5次后终于定稿。所以郑晓龙自豪地说:“片子在美国播放后,没有任何地方与事实不符闹出笑话来。”
郑晓龙花了很长时间网罗华丽的制作组合:摄影黄岳泰、美术指导黄仁奎、灯光周林,在财力范围内最好的演员组合:梁家辉、蒋雯丽和朱旭。5年辛苦后换来了美国圣路易斯35个工作日的最后冲刺。从《北京人在纽约》到《刮痧》
郑晓龙心态日益平和6年前,郑晓龙首开国内抵押贷款出境拍戏的先河,将一部《北京人在纽约》导得轰动一时,当郑晓龙决定大力“刮痧”时,他的声誉使之不需要贷款就有足够的资金赴美拍片。前者仅仅是描写中国人在异国他乡为生存而战,而后者给人们展示的却是衣食无忧甚至小有成就的,但开始寻找精神归属的一部分人。虽然同是一个导演,题材类似,其内涵却大不相同。郑晓龙编剧、策划了不少影视作品,但亲自当导演却只有两回: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和电影《刮痧》。两部片子都反映了旅美华人的生活,这和郑晓龙的经历不无关系,妻子在美国长期居住过,自己也没少在美国“游荡”,郑晓龙说:“我为这部电影酝酿了5年,从东岸到西岸,从沿海到内陆,我几乎走遍了美国各州各地。我的心态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平和。”但是,郑晓龙表现文化冲突的同时没有忘了融合,当昆南自发到中国城体验刮痧时,整部影片由冲突开始转向融合,这也正是《刮痧》的大器之处。本报记者陈海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