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第58届戛纳电影节于北京时间5月22日凌晨正式落下帷幕。来自比利时的《孩子》摘得金棕榈枝,美国独立导演大师吉姆-贾木许的《破碎之花》则荣获“评审团大奖”,令法国电影18年来“国货夺标”的热切愿望再度落空。不过,迈克尔-汉尼克的《躲避》还是为法兰西挽回了面子,继4年前探讨受虐畸恋的《钢琴女教师》囊括了评审团大奖、最佳男女主角3项荣誉后,这位戛纳的常客、法兰西本土的大师终于问鼎最佳导演的桂冠。备受关注的由王小帅执导的《青红》则获得了评委会奖。
而汤米-李-琼斯《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一举斩获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两项大奖,转身导演的李-琼斯不仅问鼎影帝,而且处女作即或如此盛誉,可谓本届戛纳最大的惊喜。而《自由地带》的汉娜-拉斯洛以配角身份登上影后的宝座,更是戛纳“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慧眼又一次显灵。
众所周知,戛纳电影节有两大传统。一是法兰西出品的热情奔放,宛如地中海畔的棕榈树和金沙滩上的比基尼;二是褒贬不一的特立独行,有人指责是商业炒作的噱头掩盖了艺术的光芒,有人总结为每年格调迥异的评委会成员跳跃性的审美作祟。
如果说77岁的奥斯卡是位年届耄耋的老人,那么,58岁的戛纳绝对是更年期的主妇,想给她把脉比登天还难。敢预测奥斯卡的媒体,几乎没谁有勇气在戛纳影展面前造次,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影帝、影后——能蒙上一个就了不得,而通常处心积虑的算计都不免“四大皆空”,更不要提“金棕榈奖”和“评委会大奖”——在戛纳影展参赛的作品,千万别获得当地媒体的一致追捧,否则100%颗粒无收。
不过,本届戛纳电影节似乎在库斯图里卡大师的带领下,对评论界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妥协示好之态。在大师扎堆的今年,两个大奖都显得波澜不惊,3位早已被业界公认的大师再次披荆斩棘、脱颖而出。
金棕榈奖得主《孩子》的导演来自比利时的达内兄弟,6年前他们曾凭《罗塞塔》勇夺金棕榈奖,当时,媒体一片感恩戴德地称颂戛纳总算给了与兄弟俩非凡的才华相匹配的名誉和声望。本片是继《儿子》(英文版标题“The Son”)之后的新作(《孩子》的英文版标题“The Child”),达内兄弟将半纪录片风格的、晃动的、肩扛镜头的真实感,顽固地追求到底,不仅在展映期间,获得了当地观众的一致认可,更成为有史以来第5位入主“双金棕榈”俱乐部的成员(绝对比2000万美元片酬俱乐部的门槛要高得多),堪称天时、地利、人和,无可争议。
而评委会大奖得主吉姆-贾木许的《破碎之花》,则是另一次众望所归的结果。比尔-莫瑞扮演的男主人公某日突然收到“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声称他有个儿子,已被抚养成人——为了找出答案,他不得不开始思考并处理与曾经交往的女人们混乱、纠缠的关系。比尔-莫瑞、杰西卡-朗格、莎朗-斯通、茱莉-德尔佩、蒂尔达-斯文顿……豪华的演技派阵容锦上添花的同时,平凡的情节再次因贾木许的原创力而化腐朽为神奇。老贾独特的世界观,多年来在戛纳影展屡试不爽,此次虽再度与金棕榈(最佳长片)相距咫尺擦身而过,但评委会大奖也足以说明其成就之不凡。
同样,评委们依然为媒体准备了充分的噱头:
《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本是似曾相识的故事——为实现对已故知己的承诺,男主人公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将其尸体运抵墨西哥。本剧是2年前令人惊异的佳片《21克》(让坏小子西恩-潘二度称帝水城威尼斯,并为娜奥米-瓦茨赢得了首个奥斯卡提名)的编剧吉列莫-阿里加的新成果,作为奥斯卡金像男配角(93年的《亡命天涯》)汤米-李-琼斯的导演处女作,登陆戛纳本来已是看点十足。结果“演而优则导”的老汤不仅成就了吉列莫-阿里加勇夺最佳编剧奖的神话,更以台前幕后万能双栖的姿态,问鼎戛纳影帝。恐怕,再没哪个电影节如此对“新人”(我指导演)不遗余力地大力扶植了:斯蒂文-索德伯格、拉斯-冯-特利尔……现在又多了个汤米-李-琼斯,恭喜发财!
而阿莫斯-吉达的《自由地带》居然捧出了影后汉娜-拉斯洛,则更令人惊掉了下巴。原以为本片最大的卖点是请到了圣城耶路撒冷出生的娜塔丽-波特曼领衔;另外,在犹太教圣地“叹息之壁”拍摄接吻戏,遭到教徒们激烈指责的爆料也是绝佳炒作。但已过中年的拉斯洛居然凭借片中出镜不多的配角位置一鸣惊人,一方面朴实无华的演技无懈可击(这与去年威尼斯电影节因《维拉-德雷克》上位的艾美达-斯丹顿相似);另一方面,之前的大热门丹尼尔-奥特尤尔因媒体的过分吹捧终于引发了评委会的逆反心理(这与前年戛纳影展上,《狗镇》的妮可-基德曼的遭遇雷同),也不能不说是重要的客观原因。
至于《青红》获得评委会奖,并不意外。描述我国当今城市与农村的经济、文化差异巨大的社会现实,堪称王小帅的看家本领,而上海的梦与现实云云,正好能将王小帅的锋芒完全展示出来。当然,我之前曾预言过,本片无竞争力染指大奖(金棕榈/评委会大奖),特别是在今年,各路大师们多年密制的烈药面前,即使是一杯浓茶,依然显不出分量。不过,对中国电影不可等闲视之的心态,似乎在全世界电影人的心中泛滥开来,不仅是章子怡成为首次出席慈善酒会的亚洲明星并有幸继奥斯卡之后颁奖戛纳——《青红》、《黑社会》、《最好的时光》,两岸三地不同风味、不同性格分别进入竞争单元,本身已是中国电影获得的至高礼遇。加之,评委会成员中有我们的“华人标签”名导吴宇森,因此,本就品质不俗的《青红》虽不算极出类拔萃,凭其实力夺得“评委会奖”仍属情理之中、水到渠成。连贾木许都谦称自己是侯孝贤的学生,这当然是恭维和客套,但同样也是不折不扣的称赞和敬意。
姜文曾经说影评人对电影的指指点点就像太监评论做爱,也许戛纳电影节正是听见了这番话,才死心塌地地邀请他在前年做了一回评委。无独有偶,姜文那一届评委对《狗镇》的态度,与去年《花样年华》的冷遇几乎如出一辙,影评人推崇什么,评委会就对什么不予理睬,套用金庸先生的《白马啸西风》:“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不过,第58届戛纳电影节,却在喧嚣浮华背后,给了影迷更多的欣喜——不仅是在一蟹不如一蟹的电影节衰退潜流中逆水行舟的品质,更是不哗众取宠、不矫揉造作的中肯的结果。小B/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