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平洋》两点加分:通感的双重魔力

2013年08月02日16:35  精品购物指南 微博
《环太平洋》 《环太平洋》

  撰文/丁杰静

  在7月底登陆中国内地银幕之前,《环太平洋》已经拿下2亿美元左右的全球票房——尽管两位“幕后大佬”的闹掰(传奇影业与华纳兄弟在近期宣布“终止多年合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片的宣传——但作为“怪兽科幻片”中的佼佼者,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还是让该片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暑期档深水炸弹”!

  《TV Guide》的评论应该代表了大部分机甲控、科幻迷、二次元、好莱坞大片爱好者的心声,“托罗的《环太平洋》令人惊叹也十足吓人,诡异又让人热血沸腾,‘燃爆’中还透着点荒谬——这基本上就是一部科幻大片能带给你的所有享受了吧!”当然,如果不是“怪兽科幻”和爆米花电影的粉丝,你也有可能发出《纽约客》这样的感叹,“整个故事发展得冗长、吵闹、黑暗又潮湿得过头,看一头大象分娩也不过如此吧?”

  灵感源起

  《机动战士高达》 ?《新世纪福音战士》 ?《哥斯拉》 ?《变形金刚》至尊版?……

  据编剧特拉维斯·比彻姆回忆,他是真的在环太平洋的加州海岸线上被灵感击中,获得了故事的朦胧雏形,“我记得沿着圣塔摩尼卡海滩漫步,那是个多雾的早晨,码头在浓雾中从海水中伸出双臂的样子立刻让我联想到准备迎击敌人的巨型机械人!”

  “敌人”便是这从太平洋海底洞穴中涌出的巨型怪兽(kaiju,源于日本科幻),它们曾经造访地球,直到如今环境不断恶化成为它们的“理想星球”后,它们决定以“破坏”和“终结”的模式占有地球。而为了迎战种类繁多的巨型怪兽们越来越频繁、破坏性越来越大的攻击,中途消极抗战的人类也将这项名为Jaeger(源于德文“猎人”)的军事战争不断改进升级,在这其中,美国、俄罗斯、日本、中国、澳大利亚这五位战斗力极强、各具特色的“贼鸥”机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后的希望……

  影片上映后,最激动的莫过于“日本机甲控”——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动漫《机动战士高达》、始于90年代的《新世纪福音战士》感情深厚的粉丝们,仿佛分别看到机动战士高达,以及少年们驾驭的巨型机器人EVA的复活,而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的细节设置,也直接表达了对《新世纪福音战士》的致敬——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电影中女主角菊地凛子的“创伤性幼时记忆”,跟《新世纪福音战士》里的绫波丽有着微妙关联,包括她始终的焦虑和那个性鲜明的波波头——甚至那两缕蓝色的挑染,是否也让你瞬间想到绫波丽俏皮的淡蓝色头发?闻名世界的日本游戏设计师小岛秀夫更连发数条推特表达对《环太平洋》的狂赞,“《环太平洋》是我们所有人一直在等待的终极怪兽片。是日本人就转!”

  而《哥斯拉》与《变形金刚》的爱好者们也在电影里找到了心潮澎湃抑或小失落,“在香港的一战可谓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动作戏!两个庞然大物穿梭在布满霓虹灯的建筑群,雨水从深邃的夜空倾泻而下……让我重获了自己第一次看哥斯拉爬出海面时的激动心跳”;“80米左右的巨型机甲很带感,设计师们在规模和速度之间显然有过科学的计算!唔,而且由两个‘通感’飞机员来驾驶的场面,似乎把简单粗暴的变形金刚甩了一条街呀……”

  技术革新

  “怪兽机甲战”升级+CG革命

  虽然已有影评人夸赞导演吉尔莫与编剧特拉维斯的联手,把故事讲得刚刚好,“少一点就成了像《末日之战》或者《普罗米修斯》那样必须靠续集讲清楚的‘残片’,多一点就成了像《超人:钢铁之躯》那种开头装深沉,最后也要靠特技和动作场面挽回分数的‘伪诺兰片’。”但还是让我们面对现实吧——作为一部“必须看IMAX”的爆米花电影,视觉设计才是值回票价最关键的一环好吗?

  尽管导演吉尔莫强调,“在机甲猎人的设计方面我不想参考以前的设计”,但在出品方华纳的致谢名单上,仍有两位大名鼎鼎的日本动画大师赫然在列,正是他们的开创性设计,无意间完成了《环太平洋》的奠基——首先是《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导演庵野秀明,他将观众关注的焦点由高达的硬科幻技术细节引至心理学和形而上学的意象之中,同时还以人形战斗兵器微驼、纤长造型等,无意间开创了1990年代后期机械设定的新标准;而另一位创作过《神龙斗士》和《光能使者》的芦田丰雄,则以巨大脸部变为人形的变形设计,培养了最早一拨的“怪兽战”爱好者。

  当然,自称“怪兽与机甲狂热爱好者”的吉尔莫,也超越前辈带来了令人惊艳的改变:设计团队大概设计了四五十种机器人,只为了达到他所提出的“足够使10岁或是12岁的我们看到非常兴奋的那种巨型机甲”,在“怪兽”设计上也是同理,“我想唤起当人们遇到一头这样的怪物时所能产生的纯粹敬畏和恐惧,他们就该是活生生的武器。”

  另一层震撼则是《环太平洋》带来的CG革命——和弟弟一起研发出Photoshop软件、简历上有着《星球大战》《加勒比海盗》《阿凡达》的视觉特效总监约翰·诺尔,再次在《环太平洋》 里玩了一把CG业内人眼中的“疯狂尝试”:在香港雨夜战斗的画面里,将从人到渲染器到光照工具全盘更换,采用霓虹灯和海浪来打光,真正实现了又黑又亮能开能关的“光影艺术”——而在此之前的十几年,CG只被视为“贴图艺术”,“舞台光”则一直是遥不可及的疯狂想法。

  亮点加分

  “通感”的双重魔力

  在《环太平洋》的首批观影潮后,国外多个评论网站都给出了四到五星的“强烈推荐”,《21世纪电影》对“《星球大战》+《魔戒》的双重Style开篇”印象深刻,《NPR》《纽约邮报》则表示被这部“怪兽电影”意外惊喜到,“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深知视觉冲击的魅力,让我们知道‘机甲战怪兽’并不意味着荒诞不经”,“片中那些发生在由人类驾驶的巨型机甲和庞大的蜥蜴形外星怪兽之间的壮观战斗,头脑与肌肉俱全,足够养眼的同时甚至富有诗意。”

  而在电影情节的推进中,“通感”这个设计堪称一绝——两位“贼鸥”飞机员之间必须先建立“神经通感”,越默契和谐越能保证战斗力,如若出现偏差,后果将不堪设想。编剧特拉维斯认为这个设计至关重要,因为“真正让剧情定型的是构思出由谁来驾驶机械人,我最后决定需要两个人,两人必须心智合而为一才能够控制这庞然大物,从那时起,故事的一切开始变得水到渠成。”而他更迈出了“惊险”的另一大步:让研究怪兽的科学家与怪兽的大脑“通感”,从而知道人类所面对的并不是一群勇莽无谋的低级敌人,而是慎密细致、渊源深厚的有脑怪兽,由此带来更多跌宕剧情和反转乐趣。

  当所有设计完成进入到拍摄时,导演吉尔莫也没让影迷们失望。上世纪80年代初,做了近10年化妆主管的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他先后做过导演、演员、导演助理、编剧、制片人等,其中《地狱男爵》《潘神的迷宫》这两部作品让他声名大噪,由此奠定在奇幻领域的独特风格。本次挑选的“贼鸥”驾驶员们也让人眼前一亮,不仅他们在驾驭俄罗斯、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这五个“贼鸥”时的明显个性和造型都让人过目难忘,男主角查理·汉纳姆和女主角菊地凛子的表现,更让北美影评人有了惊喜,“我曾经质疑汉纳姆的表演,但看过电影后,发现他骨子里有种自我放逐的无谓和哀伤,十分符合角色的性格。至于菊地凛子,则完美运用了她的国籍身份,在和汉纳姆的碰撞中擦出了不少戏剧的火花。”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