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谈新片:最后一部文艺片,爱看不看

2013年11月05日17:26  北京晚报
《有种》国际版海报 《有种》国际版海报

  本报讯(记者李俐)张元导演11月8日将带来他的新电影《有种》,而同一天,将有十部新片扎堆上映。为给新片造势,张元也不得不全国各地跑宣传,首次当电影编剧的80后作家孔二狗甚至累得病倒了。连日来目睹影片发行之不易后,张元在昨天的北京点映场上忍不住吐槽:“下次一定拍商业片,《有种》是我最后一部文艺片,爱看不看!”

  面对11部电影混战的光棍节档,著名发行人高军并不发愁,他认为,抛开好莱坞《雷神2》不说,多部国产爱情片撞车,更显得《有种》独树一帜,“这就叫出奇兵,因为《有种》的定位和它们不一样,不是小清新。”

  《有种》讲四个年轻人在北京的生存故事,不乏北漂族、潜规则、城中村、婚外情、自杀等一系列现实话题,这令现场不少人感慨“太残酷、太压抑”。 此前,曾爆出《有种》女主角有影射王菲的新闻。看片后,观众发现饰演乐队主唱柚子的李欣芸在表演上确实有模仿王菲的痕迹。张元虽否认刻意为之,但也承认这个角色让他想到王菲。有媒体质疑拿王菲炒作,张元呵呵一笑:“她肯定也挺高兴。”

  刚在东京电影节上获影帝的王景春在片中饰演了一位猥琐大叔方总。他表示:“参与这部戏是挺有种的一件事,很多人对这个角色有顾虑,我没有,演员就应该能演各色各样的人物,不论警察还是反派。” 

  对话

  “艺术家应该引领观众”

  记者:电影里描写的年轻人生活非常艰难,您觉得现在这一代年轻人和您当年相比,生活是不是更难了?

  张元:肯定是的。现在的北京差不多快3000万人,我们那时候差不多有600万至800万人,还是同样一座城市,这么多寻找梦想的年轻人聚集在这里,毫无疑问,生存空间是狭小的,之前我们在尤仑斯做展览,采访过几百个年轻人,都是真实的故事。我之前也想象他们生活得不错,但听到的故事却差距很远。最难的就是没有生存空间。作为艺术家,就要有好奇心去寻找真实,面对现实,展现真实。

  记者:假如生活这么绝望,但电影最后又透出一丝希望,这希望从何而来?

  张元:这希望就是人性,相信人是好的,我们说人性本善,归根结底追求美是改变不了的,人性的光芒可以照亮黑暗。

  记者:电影中有很多暴力的镜头,自残、斗殴、自杀,为什么结局没有用暴力来解决?

  张元:暴力不一定是最有种的,宽容才是最有力量的。我觉得现在的结尾非常温暖,一个男人愿意替别的男人承担他的孩子,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有种?

  记者:全国一圈高校跑下来,收到的反馈如何?

  张元:我没想到那么多学生都那么喜欢。其实我拍这部电影就是送给年轻人一份礼物,当他们喜欢我的电影,也是送给我的礼物。

  记者:这部电影里为什么没请大明星?

  张元:在我眼里没有大腕,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角色。赵薇在拍《东宫西宫》时还没进电影学院;拍《妈妈》的时候黄海波才12岁;在《北京杂种》里徐静蕾只有一句台词,她当时也不是演员;《过年回家》是李冰冰的第一部电影,就拿了影后;《我爱你》是佟大为的第一部电影作品……这些人在当时都不是明星。

  记者:对票房您有什么预期?

  张元:我没有预期。(票房某种意义上是不是导演成功的象征?)没有什么成功不成功,我挺烦成功这个词儿,谁成功啊?王菲成功么?她敢说自己成功么?在自己求索和奋斗的过程中坚持活下去,这才是成功。什么都是过眼烟云,人生很短暂,相比时间、宇宙,什么都是小涟漪,一眨眼就过去了。但是人还得上下求索,我为什么要拍那么多电影,就是因为离自己的要求还差得很远。

  记者:现在有些导演拍片,是为了迎合观众,观众喜欢什么类型就拍什么,您怎么看?

  张元:艺术家应该引领观众,因为我们是美的创造者、传播者。美是多样的,是复杂的,小清新是美,真实是美,残酷也是美,把美撕碎了展示给别人看也是美。   

  记者:您说不拍文艺片了,是开玩笑还是认真的?下一部会是商业片么?

  张元:现在老提商业,我觉得商业片必须是艺术的,不艺术是好电影么?

  记者:可是很多不艺术的片子卖得很好,比如《小时代》。

  张元:《小时代》我看了,挺好。(很多人批判它价值观有问题,拜金。)我看没有错误,年轻人追求名牌,追求金钱,追求生存,有什么错?我不反感。拜金有什么不好,好莱坞电影不拜金么?什么是好的价值观?过去我们没钱,现在追求金钱有错么?只要不犯罪就没错。过去年轻人的偶像是崔健、王朔,现在韩寒、郭敬明就是新一代偶像,想把他们压下去,能压得下去么?

  记者:您拍片这么多年,觉得电影环境有改变么?

  张元:社会也在进步。我拍《妈妈》的时候,那时候没有独立制片,有很多的限制。《北京杂种》也没能通过,因为写摇滚乐,但今天摇滚乐大家都知道了,是流行音乐的一种,汪峰还上了中央电视台。《东宫西宫》可以说是华语电影第一次拍同性恋题材,那时候“同性恋”这个词根本不能提,现在动不动说“搞基”,这是不是进步啊?

  记者:电影里讲了年轻人的困惑,您现在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张元:使用任何的表达方式都有局限,就像采访一样,我用只言片语很难表达完整,电影也是一样,有影像的局限,这可能是最大的困惑。   本报记者 李俐

(责编: Zane)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