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棕榈《冬眠》全解析:闷如冬长如眠

2014年05月26日11:01  新浪娱乐 微博 收藏本文     
《冬眠》海报 《冬眠》海报

  新浪娱乐讯  第67届戛纳电影节依旧强手如云,最终《冬眠》获得金棕榈大奖,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也终于登上职业生涯顶峰。其实,这位土耳其导演从1995年的短片作品《茧》起,就开始与戛纳电影节牵手,继《远方》《适合分手的季节》《三只猴子》《小亚细亚往事》四部电影都入围戛纳主竞赛后,《冬眠》总算修成正果。从这点来看,《冬眠》在戛纳登顶,更像是对锡兰的一次总结性补偿。

  你可能对好莱坞商业片了如指掌,对欧洲艺术片如数家珍,对拉美电影、日韩电影、东南亚电影都有所涉猎。唯独提起土耳其电影,多数影迷都会感到茫然——我们对它的了解,就像对那个并不遥远的国度的了解一样少。而今锡兰作为新土耳其电影的代表人物,无可争议地捧回了土耳其的第二座金棕榈奖杯。要知道,中国目前获得过金棕榈的,依旧只有《霸王别姬》一部。

  《冬眠》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土耳其赋予它怎样的特质?观众对它评价如何?导演锡兰是何许人也?为什么金棕榈给了他?

  【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大雪山里的话唠片,196分钟挑战观众定力

  《冬眠》讲述一个退休演员艾登回到小山村,经营父亲留下的小旅馆。同在这里生活的还有他离婚不久的妹妹,以及年轻美貌的妻子。闲来无事的时候,他会与租客聊聊天。山村下起了雪,白茫茫一片,安宁得似乎与外界隔绝了。艾登与妻子、妹妹在情感观念上的分歧越来越大,不断爆发争吵。他心烦意乱,原本打算离开一段时间,但很快就回心转意,又回到了妻子身边。

  《冬眠》依旧延续了锡兰的个人标识:粘滞迟缓的镜头,非真实音响处理,如诗如画的意境,深沉隐晦的家国愁思,以及简单而令人回味的小故事。整部电影主要就发生在一间洞穴一样的小屋里,仅以微弱的灯光和烛火照亮。这是导演第一次用4K摄影机拍摄,油画般的画面显得更加细腻唯美。据锡兰自己透露,《冬眠》的灵感来源于契诃夫的5篇短篇小说。

  要说有什么新鲜点,第一是《冬眠》里的台词量要成倍多于他的以往作品,光是男主角和妹妹、妻子的争辩就能占去一小时时间。镜头也不变,单调的正反打很容易令人昏昏欲睡;第二是片长更加惊人,从《小亚细亚往事》的150分钟徒增到196分钟,是今年竞赛片之最,比去年《阿黛尔的生活》还长。用主竞赛评委会主席简·坎皮恩的话说,“我一看就想,天啊我中间得上厕所了。”在对话新浪娱乐时,锡兰曾表示“从未考虑过观众,否则就不会拍这么长的片子了。”

  从深层主题上说,《冬眠》揭示了贫富阶层之间的矛盾。由于拥有横跨两大洲的独特地理区位及革命事件,土耳其走多党制和自由经济道路,力求“脱亚入欧”。但土耳其又与中东脱不开干系,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制度无法匹配。因此,在老百姓依旧不富裕的情况下,社会频频出现腐败堕落问题,生活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冬眠》里的村子虽小,却也是一个微缩的阶级社会,男主角艾登拥有一个小旅馆,就拥有了这片领域的话语权。而其他租客为了求得一块栖身之所,不得不低声下气。比如那个孩子打破玻璃的伊斯梅尔,最终还是得带着孩子去给艾登道歉。

  【这部电影的评价怎样?】

  台词太多惹争议,锡兰被与伯格曼相比

  据Indiewire评论,影片有几处动人的地方,比如醉醺醺的男人念着莎士比亚的台词,比如艾登与野马的关系等。并且,锡兰还突显出主角的行为与承诺之间的差距:“你应该成为国家的楷模”,但在影片的最后却可以发现,他太富有了,所以他对穷人的怜悯并不能称得上是关心。而Indiewire同时也批评了影片过长的片长,称会令观众无法理解故事。

  《好莱坞报道》也提到了影片台词过多的问题,不过他们认为男主角与妹妹之间的争吵恰恰深入揭示了影片的主题。“一切都很分明,影片把角色抛向空中,然后让它们自由落向各个不同的地方。影片最后的半小时很好看,因为有连续的情节转折,甚至还有一些幽默的瞬间。”

  Guardian称,锡兰在心理戏份上的处理很严密,就像英格玛·伯格曼一样。那些严酷的、沉重的角色完全不惧伯格曼式的经典主题,比如道德责任,以及在无神论世界里邪恶的存在。

  但也有影评人以相反的视角提到伯格曼——David Hudson称,锡兰就像是函授出来的伯格曼,伯格曼的对话起码有实质内容,而锡兰就为了对话而对话,单纯在耍戏剧腔。

  总体来看,大部分人对《冬眠》的改变还是欣然接受的。戛纳《Screen》场刊最终给出3.4分的场刊评分,仅次于《透纳先生》的3.6分(同时也是该评分史上最高)。而据锡兰自己回忆,他本以为196分钟长的电影会让很多观众中途退场,没想到大部分观众都安安静静看了下来。《冬眠》不见得是锡兰最好的作品,但被授予金棕榈还是不会有什么异议。

  【导演是个什么样的人?】

  摄影师出身视觉无敌,戛纳柏林百发百中

  努里·比格·锡兰是个全才,编剧、摄影、剪辑样样精通,但最令他受益的还是摄影师出身的经历。打开他的个人官网可以看到他十年前的摄影作品,无论是人物肖像还是故乡风景,在他的镜头里都被呈现得深幽、冷峻、诡谲、华丽。彼时他已经开始用电影的画幅比来处理照片,精致的色调令人想起《斯巴达300勇士》,有着完美的黄金分割。锡兰举办过多次个人摄影展,他把自己的视觉审美体系搬到电影领域里,几乎没有任何隔阂。因此姜文评价锡兰说,他的优点太过明显。任何人看到他的电影,都很难不被唯美的画面冲击到。

  锡兰被称为土耳其电影界的“孤狼”,独来独往,无拘无束。他是在服兵役期间独到罗曼·波兰斯基自传后,才被激发当电影导演的念头的。他本来想去伦敦学电影,无奈学费太贵,只能留在伊斯坦布尔攻读电影美术。读到二年级,他便离开校园开始实践,先后调动父母、侄子主演自己的电影,还让父亲和侄子获得了表演奖项。他的妻子Ebru Ceylan也是个多面手,常年与锡兰合作编写剧本。没去成伦敦的锡兰,在土耳其本土顽强地汲取养分、成长成熟,这与土耳其很多有海外背景的导演都不一样。

  翻开锡兰的履历表,他的作品不多,但部部都能得到戛纳或柏林的垂青,也算一个传奇人物了:1995年的《茧》入围戛纳短片竞赛单元,1998年的《小镇》获得柏林电影节青年导演论坛最佳影片奖,2000年的《五月碧云天》入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2002年的《远方》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和最佳男演员奖,2006年的《适合分手的天气》获得戛纳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2008年的《三只猴子》获得戛纳最佳导演奖,2011年的《小亚细亚往事》与戛纳金棕榈擦肩而过。《冬眠》固然不错,但也难说不是因为有这么丰富铺垫。

  所以,相比于戈达尔和多兰一老一小共同分享评委会大奖,锡兰获得金棕榈几乎没引起什么反对的声音。在奖项揭晓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各国记者们把疑问都抛向了其他奖项结果,唯独最大的奖项得主问不出什么。甚至评委会主席简·坎皮恩对金棕榈的归属也是草草解释了两句了事。锡兰的电影在土耳其的票房也依旧不会好。金棕榈改变不了一头孤狼的命运,只有影迷亲身坐到电影院里,才能在白雪皑皑的世界里做他三个多小时的知音。(何小沁/文)

(责编: 应声虫)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