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铁林为代表的学院派已经在民族声乐领域占据了绝对权威地位,由此,在各种各样的大奖赛中,我们只能听到几乎一模一样的“科学唱法”也就毫不奇怪了。
通过“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歌手逐渐取代了那些“大本嗓”的民间歌手;一模一样的“科学发声”取代了具有鲜明泥土味的声音,甚至一度在听觉审美上占据了整整一个时代。
前几天,本来一团和气的歌手李琼新专辑发布会上发生了一件轰动音乐圈的大事,曾在新歌剧《白毛女》中饰喜儿的歌唱家、年逾八十的王昆对以金铁林为代表的“学院派”的某些做法提出了尖锐批评,专程赶来参加发布会的音乐界人士阎肃和吕远也对李琼的唱法表示了充分肯定,原本隐藏在水面下的民族音乐“唱法之争”再次引起人们关注。
中国民族声乐的“唱法之争”由来已久,而央视青年歌手大赛可以说是“唱法之争”的矛盾集中营。李琼成名前,曾先后两次参加央视青年歌手大赛。在第二次,她由业余组转到了专业组,由通俗唱法改成了民族唱法,没想到最后却被挡在决赛之外。当时的评委方面认为李琼的唱法“不科学”,是“大本嗓”(即原始嗓音),还有人断言她“唱不过30岁”,并强调“人的生理构造(声带)是相同的,所以,只能有一种正确的唱法、科学的唱法,这就好比这间屋子,只有一个门,什么人都只能从这一个门中出去。”
这种论调的理论依据,是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我国声乐界开始探索的所谓“科学唱法”,它借鉴了西方歌剧的某些唱法,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部分民族风格的发声方法与音色。为了容易理解,有些人把它称为类似“民族”的美声唱腔。“科学唱法”的特点之一便是可以实验与重复,于是,通过科学生产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大量歌手逐渐取代了那些“大本嗓”的民间歌手;大量一模一样的“科学发声”取代了那些来自民间的、具有鲜明泥土味的声音,甚至一度在听觉审美上占据了整整一个时代。虽然如今有识之士纷纷开始挖掘、整理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民间原生态音乐,民间歌手以其质朴的歌唱日渐受到人们欢迎,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以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林为代表的学院派已经在民族声乐教学领域与实践领域占据了绝对权威地位,由此,在各种各样的大奖赛中,我们只能听到几乎一模一样的“科学唱法”也就毫不奇怪了。
可惜,音乐市场遵从的不是所谓“科学”,而是耳朵与心灵。得到听众认可的李琼最终还是从自己打开的另一扇门“出去”了。从李琼被人们冠以“山歌手”、“平民歌后”等等混乱的称谓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声乐领域划分在实际音乐唱法的多样性现实面前不过是无意义的标签,艺术的多元化、审美的多元化才是当今不可逆转的时代特征。无论是歌舞晚会上的精致唱腔还是民间山野的自然歌声,无论是流水线上生产的歌手还是为自己而唱、为音乐而唱的真正歌者,今天的音乐声乐艺术已经拥有允许不同探索的环境,只要能搞清楚自己是为谁唱歌,高山还是流水也都无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