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海外剧团来到北京演出,不仅有大型的演出,也有越来越多的实验性剧团。在他们演出的背后,经常可以看到各种机构的基金在支持他们。
●与伦敦相比,不仅北京本地的剧团的活力有待发扬,制作环境更让人失望。目前的北京还缺乏像伦敦那样的包容性。
提起英国演员,人们首先想起的名字也许是布鲁斯南、休-格兰特,或者还有跑过龙套的莎士比亚———他靠当演员和写剧本成名致富,并在百年后几乎成为世人眼中英国文化的全部。记得前年曾经看过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演出的《威尼斯商人》,“嗯,很精彩,是典型的简洁的英式风格”--我还是说实话吧,实际上我一点也不喜欢那种正式的腔调,我只看到一半就昏昏欲睡,没有等演出结束就偷偷溜回家了。其实我期望是如同彼得-布鲁克早年那样颠覆性地演绎莎士比亚戏剧。
正在举行的英国戏剧舞蹈节将带来耳目一新的表演,比如刚刚在天桥剧场演完的英国兰登舞蹈团,韦恩-麦葛莱格(Wayne McGregory)用舞蹈动作、影像和电子音乐对观众进行“壮丽轰炸”。他属于拥抱当代技术的典型,经常和前卫的跨界艺术工作者合作制作表演,使用电子音乐、录像投影和繁复的灯光设计,甚至把机械肢体引进舞场。
没有传统的舞台布景,演员以传统芭蕾程序化的高超技巧和当代舞的力度把对舞者身体能力的探索推向极限。如果说兰登并没有超出我们的想象,那么,肥胖的家庭妇女芭比.贝克(BobbiBaker)将用她滔滔不绝的讲述证明有另外一种戏剧的存在。还有F/Z剧团,他们的演出创造性地将体操、杂技和戏剧融合在一起,上演了一出出集戏剧和视频于一体的悲喜剧。
注意到北京戏剧舞台的人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海外剧团来到北京演出,不仅有《猫》那样大型的演出,也有越来越多的实验性剧团来到北京舞台。在他们演出的背后,经常可以看到有其所在国的各种机构的基金在支持他们,而他们在传统表演艺术和现代艺术教育方面的基础也令人羡慕,舞台上出现的演员也相当国际化,蒙特卡洛芭蕾舞团、兰登舞蹈团中不仅有蓝眼睛的舞者,也有黑人、印度人和华人的面孔,这种国际性的融合带给他们新的元素,如参与兰登舞蹈团今晚的《极地无限》演出的舍芭娜.杰亚辛就在西方现代舞中注入了印度传统舞蹈的元素。
相比之下,不仅本地的剧团的活力有待发扬,制作环境更让人失望。北京有历史悠久的京剧,有现实主义戏剧出色的人艺,可是我们并不能仅仅只有这些。目前的北京还缺乏像伦敦那样的包容性,一部《厕所》就招致了那些可笑的非议,而生活舞蹈工作室、纸老虎这样的本地实验性演出团体则根本得不到国内公私机构的有力支持,尤其是政府艺术基金———他们只单一地支持献礼工程和思想教育工程,而没有面向当代社会的实际作出调整。正在努力要成为“世界城市”的北京,有必要探索更为灵活性的文艺体制,抱有更为开放的心态,光耀本地创意,带给世界更多精彩。本报评论员周文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