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解救的姜戈》:被解救的臆想

2013年05月13日11:36  京华时报 微博
《被解救的姜戈》 《被解救的姜戈》

  能坐在电影院里观看昆汀的作品,这对于像我一样痴迷于他的影迷来说,是件机会难得的事情。错过了,可能还要等上很久才会再有类似的机会。至于为何这么说,每个昆汀迷都懂的,用不着解释。

  再看昆汀的电影,你得承认,他确实越来越有大师气度了。曾经一副“无知者无畏”的架势,如今已被日益圆熟的意识和手法所代替。唯一不变的,就是他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一股痞气,而这也是昆汀之所以被全世界影迷狂热追捧的原因所在。没了这个,你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他的作品中经常满是卡通片似的夸张手法,也解释不了他干吗要在正常的故事叙述中插入那些天马行空的鬼点子。而这样一来,任何试图探讨他的电影艺术的尝试,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再说回这部电影本身。整个故事叙述在电影形式上近乎完美地融合了两种电影类型。前一部分还像是部公路片,可到了后一部分,则变成了一个在种植园中的超长场景(其中大部分都有着室内剧的影子,让人对其摄影技巧之纯熟叹为观止)。当然这都只是外在形式罢了。影片给人的最为突出的感受,还是从头到尾充斥其中的那种简单而又直接的血腥、暴力元素。尤其是发生在种植园内的最后那场舞台剧般的大屠杀场景,已经到了有些让人瞠目的程度了。我敢说,除了那些熟知昆汀电影套路的铁杆影迷外,大多数观众都会对这场屠杀戏感到很难适应。而这股过于直观的血腥气,以及片中多次出现的粗口,应该就是该片临时下线的最主要的原因。

  事实上,昆汀对于奴隶制究竟有多残暴的想像,以及他通过影片所做出的种种展示,都有着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他所设想和期望的那个“以牙还牙”的世界,更是因为其只认同血债血偿的单一逻辑而显得过于简单粗暴。这就是昆汀的历史观,是站在个体视角上去审视一切是非恩怨的。这种与历史刻意保持一定距离的处理方式,不仅恰到好处地释放出导演对于奴隶制度的一份忧愤,也让故事尽可能地远离了具体的历史和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所谓价值观。在他看来,也许再简单些再粗暴些,才显得够狠够酷,拍出来的东西才够好够有劲。而这,也是让他区别于那些学院派导演的最大特色。

  显然,《被解救的姜戈》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很昆汀。

  (安哲)

(责编: 羊小米)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