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 《新京报》文娱时评专题 >正文

新京报:当张爱玲喝上“奶茶”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1月15日14:19 新京报

  张爱玲的书,我只看过一本,还不是小说,却是《红楼梦靥》,当发现周围“小资”们言必称张的时候,我却一点提不起读张的兴致来,文字再好,总觉得无外乎便是上海弄堂里那些个酸文人小女子的唧唧歪歪,没啥子看头,而且,像这样“看透了世事却冲不出世事”的人也并不是少数,怎么也喜欢不起来。

  所以,《半生缘》吸引我的并不是故事本身和“多媒体音乐话剧”的名头,但是冲
着林亦华、胡恩威、孟京辉、张艾嘉、张叔平等人的主创组合,加上刘若英、廖凡,特别是“表坊”丁乃筝和陈立华的演员阵容,就不得不看了。但凡国内舞台上对于文学作品的文本改编及其现实主义表演的理解,远如《家》,近若《长恨歌》、《开市大吉》甚至包括《九三年》在内等等,基本是属于同一类型的。而此番改编主要由来自香港的林、胡两位导演操刀,看就看的是舞台呈现如何与众不同。

  导演意图在文本上完全忠于原著,而形式上冷静之中强调细腻。简洁的长桌,厚重的书架,三个小时二十分钟无间断地下来,观众虽然坐得背痛腰酸,却也被台上的流畅所带动。演员大多时候各自处在自己角色的状态之中,彼此之间仅在瞬间产生交流,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旁白、叙述直接掷给观众。

  最近一段时间,舞台上似乎流行这样有着浓厚德国表现主义色彩的表演方式,前不久林兆华版《樱桃园》也是这般演绎了一番。其实细想起来,中国戏曲里也有很多类似的表现手法,只是对于看“话剧”的习惯来说,至少以一个如此写实的剧情展开来,至少不是观众所熟悉的演法,反而是一种新鲜的感觉。整体上说,前半场稍显拖沓,铺垫过长,演员状态也冷,更多是进行小说朗读,像我这种不为张所动的人便看得有些困乏,后半场演员把戏抬起来,文字的妙处也便舒展了许多。

  我看的那晚,还是彩排场,满场圈内圈外的熟悉面孔。正式的公演,可能更多人是因为张爱玲,或者“奶茶”,而第一次走进首都剧场,按理说,票房是不愁的。但如果不是这两者,安静得除了演员的“读书”声就听得见自己心跳的这近三个半小时里,可以想象观众的些许难挨。尤其是年末年始“贺岁剧”的爆笑欢腾衬托之下,使已然被大众熟识的张爱玲和刘若英以“小众”也未必能接受的表演方式来演绎,不得不佩服创作者的聪明、勇敢与坚持。因此,在2004年戏剧隐含着的低迷无趣之后,如果错过了这部《半生缘》,也可以说是就错过了戏剧,这与“张迷”和“奶茶迷”都无关。□老象(北京,戏剧工作者)

评论 | 影行天下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