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美国首映式上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十面埋伏》剧照
《功夫》剧照
《卧虎藏龙》剧照
张艺谋的《十面埋伏》最终在奥斯卡的颁奖中名落孙山,然而这样的结果并不影响国内武侠影视激烈的厮杀与打斗,武侠影视还是一部接着一部,金庸小说的每一次改编也依然牵动着众人之心。武侠影视剧究竟表现的是精神,还是暴力?两者孰轻孰重?它是否一定要承担起宣扬侠义精神的责任?武侠影视是否处于转型期间,究竟应该怎么走下去?专家们对此各抒己见,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武侠影视剧也是看市场走路,它是提供一种娱乐,并不会因为它的增多
,甚至泛滥而产生巨大影响。
妖媚的伪武侠
张闳(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
武侠中的功夫、武打,展示着某种暴力,与侠义精神相联系。在内地的江湖侠义、民间英雄在长时间里是被排斥的、改造成的革命英雄取而代之。
在香港,武侠片是一种市民娱乐文化的表现,而周星驰的《功夫》已经很集中地体现了娱乐。
李安的《卧虎藏龙》是侠义精神的典型和精髓,它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打斗,是一个特例。李安可以很中国化,比如拍《饮食男女》,也可以很西方化,比如拍《理智与情感》。他拍中国题材,是给西方观众看的,从接受度到趣味,他是了如指掌。而内地拍的武侠片都不成功,因为在很长时间里我们与武侠、侠义出现隔膜,它特有娱乐性,而我们对于娱乐的理解也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被破坏了,恢复它很困难。武侠影视还是娱乐性的,但我们的武侠影视背离了江湖侠义传统,展现了电影特技等光鲜的东西。张艺谋也把握不好这个度,每个地方都去做了,却都没有做到位。
武侠展现的暴力,扬善惩恶下面是残忍,像《新龙门客栈》、“黄飞鸿系列”就符合民间侠义的大众化和娱乐化,掩饰了一种暴力的真相。而张艺谋的影片却显得妖媚化,武侠所引来的血腥、残忍全都被粉饰了,宣扬了一种暴力美学,这或许也是使人反感的一方面。他所拍摄的武侠影片除了兵马俑式的大场面,就没有其他东西了,服从了暴力的粉饰,是一种强权文化的归顺,是被招安的伪武侠,没有灵魂,没有艺术精神,类似MTV的画面是不可能打动人的。
模式化现象严重
顾晓鸣(复旦大学教授):
武侠小说原来被视作黄色小说,它很荒诞,具有一些最坏的东西,也就是帮会习气。其实这对于青少年对感情的深化,了解友谊、爱情、家庭等从修养上来说都是有害的。
武侠小说中的友谊都是帮派性质的,而现代社会对于这样的友谊是制约的,取而代之的是法制规则下的精神,法律重于兄弟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武侠小说是特殊的群众小说,在当代有着一个重新创新转型的机遇。张艺谋感觉到了这种机遇的存在,将它在形式上进行了转换,但在内涵上不及《天下无贼》,内容上《英雄》更加腐朽,连对于皇上的反抗都被扼杀了,他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形式上。对于武侠的不了解、剧本差,使得张艺谋在人物塑造等方面与《孔雀》都无法相比。
武侠小说在模式化中创造了一些人物,但在一定程度上被格式化了。而周星驰的《功夫》是市民生活中的东西,它通俗搞笑,有广泛的人民性。通俗文学是颠覆性的而武侠小说表面上是反皇上,其实质是精英性的,武侠是中国士大夫的精英主义,因为江湖仍然是一个王国,是封建主义创造的东西。虽然努力转型,但模式化很严重。武侠千写万写,写作写得过《水浒转》吗?荒诞写得过《西游记》吗?爱情写得过《红楼梦》吗?情色写得过《金瓶梅》吗?所以在武侠创作上我们还是需要研究文学和历史,这依然是一个空缺。
不会讲故事的侠客
毛时安(文艺评论家):
武侠作为文化有一点接近骑士文学,但是武侠小说不同,它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除暴安良的东西,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国文化形象的体现。同时,在世界上也有影响,许多外国人就是通过武侠小说、文化,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渠道。在美国的大学生接触汉语最早是通过武侠小说,它在图书馆的出借率是最高的。它所付诸的强烈情节性、大背景、直观性,比较能够超越一般文化的隔阂。
但是武侠文化同样是一把“双刃剑”。武侠小说改成电视剧,就变得非常直观。电视媒体的传播,覆盖了武侠小说所不能覆盖的地方,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传播手段。电视剧对于原有小说有增加,也有减损,是不对应、不对称的。像杨过、小龙女、老顽童在纸质媒体上可以想象,进入电视媒体后想象就没有了,两者相去甚远,所以也经常发生观众对武侠影视表示不满。在武侠电影中,现代性理念找不到感性形式,与故事结合得不好。西方人与中国人看武侠片是不同的,不应该以奥斯卡得不得奖作为标准,因为武侠的影响不止于那么高的水准。改编金庸
吃力不讨好
骆玉明(复旦大学教授):
武侠小说是一种双向满足,它有暴力、性的诱惑和欲望,但包裹在道德性的外衣下。有时候,这种两面性是分裂的,分别满足双重要求,它是人性欲望与道德性所结合的产物。
虚拟的暴力是带来快感的,其实对于成年人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危害性,但是纯粹以暴力提供快感,就触犯了人在历史、文化中所形成的道德感。武侠是超常能力的想象,是在平淡中传奇性的虚构,它们在电影、电视剧中的表达方式相差不远,是传奇、暴力、性等元素针对观众的组合,这些元素可以分解、重新组合。对于李安的《卧虎藏龙》和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大家似乎都青睐前者,这或许与首创性有关。大家面对《卧虎藏龙》时,有着新奇感,其次,大家对演员、导演也有看法,是社会心理问题,其实《十面埋伏》在视觉效果上没有比《卧虎藏龙》差。在西方,对于娱乐性大片并不讲究故事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而中国人习惯将文字的东西和生活保持一致,将武侠放在古代比较自然,而放在当代就会显得很不自然,我们也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尝试。
拍武侠片,就是多种元素的结合,它的文学性不强,也没有生命力,对于人性的发现———表现是一种发现。金庸相比其他武侠作品,比别人多了一些这方面的努力,想象力也更丰富,在文学性上对人的发现是一种深刻精神活动,但是将他的作品改编成电视剧,其文学性在细节上就无法体现,总是有些吃力不讨好。
如果说以前武侠小说的存在,是一种对侠的期待,是非体制、非权力系统之外的正义感的表达,但是后期直至现在,这种成分不多了,它更多的是娱乐的东西,从根本上来说是实现娱乐功能。武侠小说、影视并不承担任何责任,它仅仅提供娱乐性。
侠义人性荡然无存 武侠电视剧是头“四不像”
影视中的穿帮镜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