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1970年生于山西省的一个叫作汾阳的小城。他的出生年月和地点都很有意义。因为文革结束的时候,这位在中国年轻一代导演中堪称最引人注目的人刚好五岁。外表上看,他有点象《站台》里那个圆脸的主人公,不过在这部电影所讲故事的那个年代,也就是“改革时代”(1979-1989年),他还小着呢。邓小平时代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求知氛围对贾樟柯的成长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那时大家都对西方的理论有着一种狂热的兴趣,这可以说是对经济开放的一个具有哲学意味的装点。影像学院的雷吉斯·伯热龙在《中国电影》中曾概括地讲
了一下当时的狂热情绪对电影界产生的影响,杜克大学新闻社的徐东章(音)在《改革时代的中国现代主义》一文中也对此作过详细的描述。
小贾来自偏远省份中的小镇,远离艺术活动集中的大城市,这使他具备一种良好的自我应变能力,这一点他和他的前辈第五代导演有所不同。他们大多出身于大都市中的知识分子,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为中国的电影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小贾的边缘起点却引导他以出色的效率,在中心主流之外构建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系统。1995年,他在电影学院文学系就读时组建了北京青年实验电影小组,显示了他的组织才干。他还与香港摄影师余力为联手合作,请他担任了《小武》的摄影和合伙制作人。余本人曾于2000年拍摄了著名影片《天上人间》。
不过,小贾的家乡似乎也是第五代导演中大多数人所拍电影中的地理和美学场景。比如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陈凯歌的《黄土地》和《边走边唱》、张艺谋的《红高粱》;一望无际的黄土坡呈现出一幅纯净优美的画面,导演们用自然写实的手法将人置身于一个远古的中国,乃至一个虚幻的世界。然而就在这同一块天地里,小贾给大家展现的是一些平凡的小镇,那儿永远像工地一样乱糟糟的,既苍凉又落后。小贾将这些景象完全用写实处理,和他那些来自大城市的师长们所采用的美化手法背道而驰。贾樟柯曾在山西省城太原学过一段美术,具有非常丰富而个性的视觉境界,绝对不同于第五代导演们的电影中所谓“印象派”风格的浓色重彩。
他的第一部长片《小武》1998年推出后,被评为中国大陆当代青年电影的杰作。自此后,他更坚定地通过利用同期录音、长镜头与克制的距离感觉表现自己的风格,从某些方面讲,这种风格与约翰·卡塞维特、莫里斯·皮亚拉还有候孝贤有些相近。在导演《小武》这部16毫米长片,以及后来的35毫米片《站台》之前,他还曾拍过录像短片。现在他又对数码摄影产生了兴趣,因为这种技术已经表现出中国摄影棚体制之外的许多前所未有的潜力。大家已经在戛纳电影节上发现了数码技术所带来的影响,在“电影的方方面面”节目中可以看到电影人眼中的全球化:《狗的状况》,多么简单而又痛苦的比喻。
注:《狗的状况》是贾樟柯应法国导演协会的邀请拍摄的DV短片。在戛纳电影节放映,旨在表达导演的全球化立场。作者:J-M.F ·译者:李建 载自2001年8月29日法国《世界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