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是小型艺术片的“大年”。碰巧顾长卫的《孔雀》、贾樟柯的《世界》和王小帅的《青红》齐齐亮相,又挟着各种国际级的大奖而来,用市场的话来说,就算没赚几个票房,也超赚了满得淌泻的吆喝。
多样化的电影能挤进时下如此严峻的市场,本身就值得为它欢呼,为它护航开道,何况还是获得国际认可“证书”的作品。
不过我的个人体验可能会和你相同:看《孔雀》时,觉得情绪蛮压抑的;看《世界》时,又感觉《孔雀》比《世界》轻松多了;直至看完《青红》,走出影院看见阳光灿烂,才长长地吁出心中压了两个小时的那股郁闷之气:原来还是《青红》最沉重啊!
三部电影,大有可比较之处。《孔雀》是顾长卫导演处女作,《青红》、《世界》是这帮地下导演第一次“浮出地面”的公映之作,都是任人评说的落地新孩子,万众期待。恰巧表现的都是七八十年代和当代的平民生活和平民情感,细水长流的真实和打动。
青红孔雀的世界里,明显地暴露出三位导演的艺术及情怀的不同,虽然贾、王两位年青的导演都各自拥有“愤青”、“文青”的“粉丝”,而且还有《17岁的单车》和《站台》、《小武》等“地下”代表作。但是,浮出地面的公映之作,却令我缺乏惊喜。匠气和缺乏大气,是硬伤。从技术层面来说,两位导演惯拍的地下风格的作品一放在电影院的银幕上,粗糙的一面也就暴露无遗了。好在还有一个摄而优则导的顾长卫,精美有余韵的画面恰巧填补了漫长电影里多余出来的平淡之处。而对三兄妹各自的重心叙述也各有各精彩火花。而从艺术层面来说,《世界》的民工生存状况,用贾樟柯式的零散视点叙事法,显然成了电影院里空调下观众们的一剂催眠良药。能花几十元进电影院里的人群和片中人的生活实在是太有距离而难以共鸣,而有最大共鸣的打工漂泊一族,又是很少进影院的。有时我想,《青红》尚好,王小帅还是乐于讲究视觉效果的,至少还有画面。但《世界》实在是不忍睹,过于生活化的画面,反而让电影流于表面而缺乏内核,显得矫情起来。
平民情怀无疑是宝贵的,因此,3部艺术片最大的价值就是用胶片留下一段段真实的特定年代。比起那些矫揉造作、用心不纯正的导演,青红孔雀的世界,值得拍掌!
青红孔雀的世界,让电影市场看到艺术和票房的福兮祸倚,让国际上看到那个年代和这个年代中国人的生死蝶变,让导演看到了电影和电影之间或存在或虚无的差距。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