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 娱乐大手笔专题 >正文

周星:《浪淘沙》,30年代的出色之作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7月28日14:38 南方都市报

  《浪淘沙》讲述的是探长和罪犯的故事,阿龙是一位船员,回家却撞上妻子和人私通的场面,激愤之下打死了奸夫。多年后,阿龙隐姓埋名在一艘远洋船上做火伕,被乘船的章探长撞上,被捕之际船触礁破碎。阿龙落难到荒芜人烟没有生命的石头孤岛上,他救起了探长,在偶尔看到远处经过的渔船身影时,章探长砸晕阿龙并铐上手铐。然而船影消失,最终沙滩上只留下两副骷髅听凭着浪涛冲刷。

  吴永刚没有把焦点放在《神女》式的社会正义与罪恶压迫的表现上,而是试图探究人性纠葛的复杂性。所以阿龙事出有因的犯罪只是成为背景,他对孩子的亲情挂念才成为人性表现的出发点,而浓笔重墨表现的侦探与犯人之间的纠葛思考是目的所在。他们之间经历了环境改变导致的关系变化:追捕时的世俗社会冤家--孤岛上不得已的朋友--有获救一线生机时恢复原态的争斗对手--同归于尽的冤魂。导演实际上思考的是人的社会性和人性之间的角逐。从影片表现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前苏联电影《第四十一》的类似表现,作者思考的都是社会环境变化对于人性关系的影响。

  影片的艺术表现冷静而注重意味。影片多次把镜头盯在落魄时阿龙衣衫褴褛走动的脚部特写上,显示无以言说的困境。对于重要道具如全家福相片、给孩子买的鞋等的强调,对于人物心理的表现都起了重要作用。

  作为有声片,吴永刚也突出了声音的造型作用,阿龙逃亡时看着给孩子的鞋,“我要回去看她”的心声暗示对孩子难以压抑的爱怜情感。影片相当多的叠画和《神女》相近,同样描写人物心理思考。尤其在影片后半部分两人在孤岛上熬煎的镜头表现突出了光影造型作用,实现了思考人性的主要目的。

  《浪淘沙》是冷静思考的电影化表现,对于罪与非罪表现的不动声色,环境影响人情与职责的人性思考中心突出,就简洁叙事、中心清晰、心理活动突出内在逻辑而言,影片是20世纪30年代影像中的出色之作。(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