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确实是很有意思。港台风刮过,“韩流”又劲吹,十年之间,电视剧市场又一次风云流转。
十年前,港台风刮入内地时,快节奏、略带夸张且鲜明的戏剧冲突,一时间吸引了广大的观众,偌大的电视剧市场已经容不下一席安静的创作领地,内地的媒体一拥而上,喧嚣而振奋的舆论使得中国的电视剧制作大军,不得不适应这股风潮,扔掉了那些真实、细腻
、娓娓道来的沉着,换之一批声色俱厉的表演、冲撞巧合的情节和哗众取宠的明星,“表演艺术家”变成了被嘲讽的名词。惜乎,世俗的力量是强大的,刚刚十年,聪明的韩国人捡起了我们弃之如敝屐的传统,祭起民族文化的大旗,悄悄的进了村,一时间被媒体的娱记们发现又是一个可供炒作的题材,于是乎又一拥而上,其热度绝对超过十年前。在这股对韩剧和韩国艺人的追捧中,亟需理性的冷思考,须知盲目不是科学,狂热绝难持久,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都是可笑而肤浅的,唯有反思,方可清醒。
首先我们来看韩剧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韩剧热?韩国的文化产业改革对“韩流”的形成起到了什么作用?我们应当有什么样的反思?坚持和改进是我们发展的必由之路。
“韩流”劲吹是因为其制作水平和艺术水平比我们高吗?高到了“韩流”刮过尽萧瑟?我们不妨对其来一次庖丁解牛。
韩剧的基本模式是日本的故事结构+中国的儒家文化底蕴+人造的俊男美女+先进的技术成就,如拍摄中使用的高清、阿莱灯等等,在这些方面,他们都做得十分认真。韩剧的特点在于其娓娓道来、真实细腻的细节。我们现在看到的韩剧,基本上以伦理剧为主体,它的节奏并不快,外部的矛盾冲突并不激烈,故事尽量用普通人的命运、生存状态和情感经历为主题,基本上都是通过伦理、人物情感、生活细节、性格矛盾来反映一些伦理道德的判断,在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韩国文化之下演绎一段曲折动人的好人受苦的故事,《冬季恋歌》《蓝色生死恋》都是如此。它们磨的是那些情感,磨的是那些在生活中斑斑可见的细节,磨的是那些集合起来的巧合性的变化,这和我们十几年前的电视剧,如《四世同堂》、《渴望》、《上海一家人》是非常相像的。
既然韩剧基本上是在走我们走过的老路,那么为什么会形成韩剧热?因为它端上来的是一道我们久违了的家常菜,配方正是我们十年前在港台风的影响下逐步丢掉的“菜谱”。具有东方文化传统的中国观众对于用电视这种形式所传达的与自己生活相近,使自己情感世界能够得以宣泄的伦理剧,有着与生俱来的热衷。一大批女性观众,特别是中年女性观众喜欢看到有细腻真实的生活细节,有明显道德判断的伦理型电视剧,她们习惯于通过电视剧中的人物来反映自己的道德判断,来宣泄自己对于生活和情感的感受,中韩经济发展差不多,文化传统和都市生活水平有相似之处,韩剧恰恰满足了她们的情感和心理需求,收视率调查的基本对象也恰是以这批观众为主。让韩剧“因祸得福”的是,由于进口片都是在晚间22点之后播放,这时正是这些以家庭生活为主体的女性观众最有闲的观看时间,韩剧正好填补了这个空间。
当然,韩剧这些年在叙事水平上也有很大的进步,从镜头的表现、张力、拍摄的规模来说有了很大提高,这得益于韩国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韩国的文化产业政策开始于8年前,因为他们充分认识到,已经发展了的世界经济和物质文明,必然带来人们对文化产品消费的需求。韩国的文化产业政策相对稳定,专门由国家建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对于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给予特别的资助和支持,如给予无息贷款,甚至给予奖励基金。
同时,以KBS、MBS、SBS为代表的无线电视台依然是韩国的播放主体,完全不像我国的播放媒体那么多,那么各自为政。韩国政府规定,电视台必须把电视剧广告40%以上的收益用来投资电视剧,事实上这是一种比较垄断的、健康的、以国家政策为支柱的制播分离。在韩国,电视制作公司在投入了自己的剧本以后就可以被电视台选中而获得比较丰厚的制作资金,一般来讲,现代剧是8——12万美金/集,这些钱不能作为暴利据为己有,一般只能有10%——15%的利润,主要的必须全部用在制作上。
由于韩国的播放和制作是一种稳定的关系,因此韩国的演员在本国拍摄电视剧是没有高价的,更不要说“天价”。其国母级的女演员姜受延在拍《女人天下》时创下了迄今为止韩国电视剧最高片酬——7000美金/集,相当于人民币6万元都不到,而我们中国的明星,只要在二线以上的就已达到这个价钱,天价者更有之。然而,我们的制作收益即使以销售达到70万人民币/集所谓的“大片”来算帐的话,也不过8万美金,“和尚胃口大,小庙粥粮少”成为中国电视剧制作公司之心病。
韩国不强调吹捧明星演员,所以在爱情伦理剧、青春偶像剧中非常多地推出新演员,这些新演员很快就成为明星,他们可以在广告等其他的社会活动中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收益,这与其他国家比较正常的演艺状况差不多。
韩国在5年前推行了一个重要的政策——鼓励文化出口。在成本有了保障的前提下,虽然制作费由电视台付出,但他们鼓励制作者用各种办法以比较低的价格将电视剧批量推销到海外市场,海外收益由电视台和能够推销到海外的制作者4/6——6/4分成,极大的刺激了制作公司海外销售的积极性。其文化产业振兴院还可以帮助销售状况好的文化产品申请免税,这一系列的政府行为使得韩国的文化产业迅速的发展起来并推到海外,形成了所谓“韩流”。韩国剧过去推出时每集只卖几百美金,现在每集已经卖到几万美金,而且大量的挤占了亚洲市场,我们国产剧的海外市场目前被挤掉了80%,这是非常严峻的事实!
坦率的说,韩剧在创作和制作上都并非电视剧艺术的高端,因此,韩国在电视文化上采取了非常严厉的自我保护政策。KBS、MBS、SBS三大电视台坚决不播中国的电视剧,因为他们有过教训,2002年,《还珠格格》被SBS引进,在晚上11点播出,横扫其三大电视台黄金时间收视率,他们明白不能让另外一种风格样式的电视剧进来,因为观众都会有追新的心理,从《还珠格格》的热播可以看出,如果我们大陆的电视剧,能够以文化贸易对等的方式进入韩国电视台的话,恐怕就有一场“大闹天宫”的好戏了。
反观我们的文化产业政策,全国电视台的电视剧广告总收益达到300亿,可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全国电视台,用来买电视剧的总购销经费不到30亿,也就是说,电视剧产品是以900%的利润在为电视台带来收益,制作商何等可怜。这种重播出、轻制作,重平台、轻内容的做法怎么能形成健康旺盛、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呢?同时,由于我们规划执行方面比较松,本来全国各电视台每年的电视剧需求总量不过7000集,而我们每年通过发行的电视剧达到12500集,也就是说,已生产出的电视剧居然有40%是超出需求的。这种规划大于需求、生产大于需求的状况,不仅使得大量的电视剧束之高阁难以正常播出,也严重挤占了资金和表演、制作、创作等各方面的人才,这种畸形的“繁荣”也导致我们创作上的浮躁和质量上的粗糙。现在引起的韩流热,也对我们创作上普遍的浮躁敲响了警钟。“韩流”能够盛行起来,就是对我们目前创作和制作状况的一次反证。我们丢掉了自己应有的传统,完全附庸港台式的制作,使忠实的电视剧观众极大不满,观众需要一些能够打动人心的、真实、深沉而细腻的故事来满足自己情感的宣泄和坚持正确的道德判断。“娱乐至上”的代价是失去了文化的品格,失去了文以载道的基本责任,引导年轻人盲目消费和猎奇心态,社会道德的基本标准变得模糊甚至异化,技巧和商业化决不能够代替电视剧必须坚持的人文精神。从国家文化产业政策来看,也必须从贸易对等的角度来看待电视剧的输入和输出。
特别需要重视的严峻现实是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的严重缺失,韩国从其政府支持文化产业来看,有一套系统理论,他们非常重视宣扬自己的文化理论,同时很重视健康的文艺批评。而我们这十年来,报纸的文艺版上能看到的,几乎都是八卦消息和各种各样的追星新闻,真正冷静的文艺理论,真正健康、清醒的文艺批评几乎绝迹,这是一种消费文化的消极现象。这样下去,我们的文艺产品就不会有生命力,我们对自己的传统就会缺乏正确地认识,就会对我们电视剧作品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采取完全放弃的态度,我们会走到纸醉金迷,“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地步,文艺应有的基本任务,文以载道的基本责任就会统统丢到脑后!如果盲目的追求收视率,盲目的追求所谓的“眼球经济”,一定会给我们的文化带来长期的毁灭性的灾害。所以,重视文艺理论,重视文化批评,重视作品中的文化格调,重视我们文艺创作力量的基本气质是当务之急,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们必须重新重视我们的传统,重新重视已有的经验和成功,扫除浮躁,踏踏实实的坐下来,去表现人们正常的情感、善良的追求、真实的命运,才能赢得已经失去的观众。有思想的制作公司都很重视研究这个问题,比如,中北公司马上要推出的《白色情人梦》,就是写了两对男女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故事,讴歌那种善良而温馨的奉献精神,故事真实、表演质朴、画面精美、节奏流畅,是一部绝不亚于韩剧的爱情伦理剧。情感伦理剧在现代生活中是永远会受到观众青睐的品种,对涉案剧的限制更引发了观众对爱情伦理剧的需求,如果我们不去占领这个市场,不去进行正确的反思,不去发扬我们传统中的优点,就会白白让出市场。
“韩流”并不像某些媒体吹捧得那么不可一世,更不像某些追风者眼中那么高不可攀,它就是一种认认真真的戏剧,一种能够在平和中传达情感,掀起情感波澜的细腻。只要我们能够汲取这些经验和教训,中国的电视剧产业就能健康的,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律形成更高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