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冲着李连杰的拳脚去看《霍元甲》。《霍元甲》却告诉我,如果只有一颗逞勇斗狠的心,那么即便是李连杰的拳脚,也只会越精彩越祸害。这是《霍元甲》出格的地方,也是《霍元甲》出彩的地方。在武术题材的电影里,练武之人若能秉承“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人生信条,俨然已是一条好汉。《霍元甲》向前跨了一大步,它
信奉的是,对手的人格和生命同样值得尊重。生命伦理和人类理性首次成为武术题材电影的首要价值观,这是《霍元甲》对中国传统武侠电影的超越。
虽然对武术在做沉重的思考,但是作为一部商业片,《霍元甲》并没有放弃追求精彩好看的武打场面。《霍元甲》里的武打场面,几乎全是擂台比赛。与秦爷的比武例外,是准擂台性质。擂台比赛仪式感很强,道具有限,空间有限,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打得好看,难度很大。而且《霍元甲》是一部严格的现实主义作品,武打动作必须遵循现实主义原则,类似《卧虎藏龙》竹上飞,或者《黑客帝国》子弹时间这样的设计,肯定不能出现,所以对于武指袁和平来说,挑战巨大。
《霍元甲》的武打场面引人入胜,首要功臣当然还是李连杰,他干净利落的动作,甚至在第一时间里就勾起我对黄飞鸿、方世玉、陈真的美好回忆。影片运用了不同的剪辑手法来表现不同场次的擂台比赛,有效避免了节奏单调可能带来的枯燥感。影片的许多故事情节是在比赛过程中同时讲述的,在许多场比赛中,拳脚不仅仅是“打斗”,更是比赛双方无声的“对话”。这是影片之所以武打戏很多,情节却不显得匮乏的最主要原因。
看《霍元甲》的感觉可能会有点怪。因为传统武打电影里那种快意恩仇的痛快淋漓不见了,别别扭扭的胜利和疑惑重重的自信取而代之。比如霍元甲和赵健高台比武那场戏,本来正是大肆渲染胜利快感的好机会,但霍元甲的轻浮和凶狠,很难让人毫无保留地认同,因此在观看的时候,那种因移情胜利者而带来的愉悦自然大打折扣。然而影片的这种设计,随着情节的进展,其用意渐渐水落石出。原来它在提醒我们反省,当我们观看武打电影,满足于感官层次的胜利者的狂欢时,这种快感有多少是来自于以强凌弱的潜意识?(王陈)
打得精彩打得真诚
很久没有看见打擂片了。打得精彩,场场不同。在与英国拳王、比利时皇家教头、欧洲击剑冠军、日本高手的四场比武中,李连杰展示了拳、枪、剑、棍四种武艺:飞身将拳王劈到台下;红缨枪枪尖直刺对手咽喉,长枪反手便是一条好棍;从冠军手中夺下利剑;三节棍对日本刀。每场比武时间不长,动作设计却扎实、耐看、细致。
此后,一波波精彩的武打轮番来袭。高台击落赵健一场戏,气势非凡,特别展现了霍元甲的年轻气盛和阴狠凶悍,高耸擂台的设计灵感想必是来自传统梅花桩。在天津和各式各样的武行打擂,再次成为李连杰的走秀,由一对一到一拥而上,无不酣畅淋漓。到了用力最猛的酒楼手刃秦爷一场戏,紧张气氛营造最为成功,没有花哨的特技,全凭演员实实在在的一拳一脚,朴实无华的风格总是让我想起80年代看过的那些武打片,温暖、亲切。剧情发展到与大力士奥比对决,霍元甲要求不签生死状,改而以武会友,一代宗师轮廓渐渐清晰起来。这场比武,相信借用了不少那种表演性极强的美国摔角的动作,比如,经常可以看到李连杰借拳台上的拳绳反弹攻击对手,四两拨千斤,这倒是暗合“借力打力”,李连杰的腾挪转飞如行云流水令对手猝不及防,充分展示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
总体而言,每一场比武都有特点、与众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主创们特别是武打设计的良苦用心和诚意。《霍元甲》的说教确实多了些、剧情确实弱了些,特别是董勇饰演的农劲荪就像长了腿的标语一样如影随形,不过这都无伤大雅,因为我们心里清楚,比起李连杰关于武术的真诚表达,这些都是细枝末节罢了。(马德昌)
《霍元甲》只是部武术电影
从片名来看,《霍元甲》应该是武术人物传记片,和李连杰经典作品《精武英雄》不同,后者讲述一个阶段的一个传奇故事,而非记录某个人的一生。但由于霍元甲武术宗师的身份和李连杰功夫皇帝的名号,很多人都把目光集中到“功夫”二字上。
作为一部宣传语为“李连杰最后一部武术电影”的影片,《霍元甲》非常成功。从动作上看,李连杰的展示、袁八爷的设计都没让观众失望,而对霍元甲年轻时凶狠凌厉及归来后举重若轻的不同武术风格的诠释,展示者和设计者的表现尤为可圈可点。
可《霍元甲》毕竟是部传记电影,除华丽的动作外,它还应有合理故事情节和令人信服的启承转合,但这恰恰是本片的弱点。影片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霍元甲好勇斗狠的擂台阶段,其次是在山村和月慈共度的休憩阶段,最后是以德服人的宗师阶段。按理说,重点应落在后两个阶段尤其是第三阶段上,不然起码也该是平均用力。导演却在第一阶段投入过多笔墨,造成影片头重脚轻。可能是为突出霍元甲年轻时的凶悍,在这一阶段,他几乎每5分钟就要打一次架,其中和秦爷的酒楼大战最为拖沓冗长,以这一战作为第一阶段的收官战,不说观众早已因此前密不透风的打斗产生疲劳,单这一战就明显“超重”,我观看时甚至希望“快点打完”。
更不能理解的是,在山村休憩阶段,上映版本中莫名其妙地删剪了先前影片介绍时提到的霍元甲为救同村少年和邻村泰拳高手过招,以及悟出迷踪拳的情节。或许在删剪者看来,宁静的山村生活和似有似无的爱情足以消弭霍元甲心中的戾气,但霍元甲武学上的升华正是源于此时,这使得其日后武术风格转变的情节缺乏足够的铺垫,造成凤凰涅?般的重生丧失了起码的外在力量,而霍元甲最为后人称道的迷踪拳令人发指地消失无影,则把所有这些疵漏凝聚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重大缺憾。到了第三阶段,霍元甲好不容易重新做人了,知道为国家为民族争光了,明白“以武会友”了,本该大书特书,可导演却非常吝啬———主角匆忙地遇了害。我甚至怀疑导演在迫不及待地盼着把影片结束。
《霍元甲》最终成就了李连杰展示其最高武术成就的野心,也打破了于仁泰做一个合格导演的底线。(艾随随)
《霍元甲》再进一步更好
《霍元甲》力图证明一件事,那就是中国的习武之人,不都是以命搏命的莽夫。在与四国勇士的擂台赛中,霍元甲不仅靠自己的高强本领,更是靠自己的高尚人格,赢得了对手的尊敬。影片结尾,霍元甲明知中毒,仍然要把比赛坚持到底,虽然表现英雄勇气和毅力的用意是好的,但是我看了心里颇不是滋味。毫无疑问,在尊重生命的态度上,《霍元甲》比起动不动就手刃强敌以快意恩仇的传统武打电影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可惜进步还不够彻底,距离现代意义生命观尚有一步之遥。
现实主义的《霍元甲》在结尾出现了超现实主义的一幕:比赛过程中,霍元甲出现异状,他立刻宣布自己中毒,并且断定绝无生还可能。现代医学要做出这样的判断,势必通过一系列复杂、精确的观察、化验、检查,而霍元甲仅凭感觉即可断定!影片的用意很明显,霍元甲的理念必须要通过他的自我牺牲完成。在这样的用意下面,包藏着这样的意识:即便是一部强调尊重生命的电影,即便是一个强调尊重生命的人,也不能太在意自己的性命,否则会因为动机不够高尚而缺乏说服力。
传统武打电影里向来有两种人格。一种是反面的,自己胆小怕死,对待对手却凶残暴戾的角色;另一种是正面的,自己不怕死,面对敌人也毫不手软的角色。比起只把自己的命当命,把别人的命不当命的人,传统武打电影里的英雄把自己的命和别人的命都看得很轻,在“舍生取义”的大前提下,这无疑是一种进步。《霍元甲》在此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它说对手的生命同要需要尊重———可惜它没能做得彻底,因为它没告诉我,对于自己的生命,应该如何爱惜。(苏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