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说起欧洲电影节,就会觉得是艺术电影的盛宴,后来发现欧洲的那些艺术电影我们只能在碟片市场上买到,兴高采烈买回家也会被片中长达10多分钟的无对白长镜头搞得郁闷不堪。还好,最近欧洲电影节都慢慢开始接纳“商业”,虽然去竞争金棕榈的影片依然脱离群众,但是通过戛纳平台展示给世界影迷的各种电影已经非常之多。
大家千万不要觉得美国人的奥斯卡就是商业大片云集,不管是今年得奖的《断臂山》
还是《撞车》,人气和票房都不如今年在戛纳亮相的《达芬奇密码》(blog)或《X战警3》。好莱坞大片其实就是在戛纳上面亮个相,然后去奥斯卡评个奖,其间就在全世界疯狂捞钱。能够吸引赚钱大片来,就是戛纳的优势,从1946年开始,每到电影节的时候,这座法国海滨小城就被全世界的电影人包围,明星云集。其实电影并不仅仅只是一种艺术,它也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生意经。这12天里,除了电影人乐开花,小城戛纳也是乐得合不拢嘴,这是一年一次等着尝的甜头,他们靠电影节发了大财。
戛纳电影节的实质并不是艺术,而是交易。从1959年开始,戛纳电影节就创办了“电影市场”,支持电影生产商和购买商直接会面,洽谈生意。今年的“电影市场”,共有来自91个国家和地区的10061家参展商参加。去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83个和9476家。其中,中国参展商数量从去年的41家增加到今年的83家。为了方便电影商,电影节组织者特别编撰的一本1000多页的指南中,刊登了各大注册参加公司的图片、联系地址、计划和出售的影片,以及电影购买公司的简介。同时,组委会还出版了袖珍指南和每日日程等小册子,以方便携带和查询。如此贴心服务,自然带来更多生意。 常雄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