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上海电影节从开幕、进行、落幕,与往年频频遭质疑不同,听到的多是赞扬之声。电影节来的国际明星众多,来参展做首映的国际大片多,论坛的档次很高,评委会主席不再用中国人,成功请到了法国人吕克·贝松,提升了层次,又增加了权威感与公正性。各种竞赛单元,各类影展回顾展,一切都“有模有样”,这个电影节确实越来越“国际”了。组委会也趾高气昂:还有什么可指责的呢?
可是,真是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吗?我们真的已经那么“国际”了吗?揭开这层华丽的面纱,我们会发现,我们也许过于乐观了。
那些世界级的明星大腕,与其说是因为上海电影节而来,不如说是为了上海而来。《英国病人》的导演安东尼·明盖拉就说,有个机会免费来旅游感觉不错,“我在上海大街上拍了一天照”。《绿卡》、《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的女主角麦克道威尔干脆带着一对儿女一起来,“上海太美了,我很早就想来了,孩子们也喜欢。”而李安,更是为《色·戒》在上海选景选演员而来,顺便做免费宣传。吕克·贝松令人惊喜地做了本届评委会主席,他在给出的理由中,也强调是“想到上海来看看。”当然,上海这个飞速发展的美丽城市能吸引这么多国际影人光顾,未尝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但是,似乎从未听到哪个国际影人说,参加戛纳、威尼斯、柏林这些电影节是因为想看看那些城市,而那些城市当然也很美。
确实有知名大片借电影节亮相或首映,给电影节增辉不少。可是,与其说是看中上海电影节这个平台,不如说是想借鸡生蛋,看中了中国这个庞大的电影市场。一个最简单的算术显示,中国十三亿人口,哪怕是每人每年看一部电影,那票房就已经是天文数字。《X战警》在上海电影节开幕第二天就来华首映,不过,它并不是像《达·芬奇密码》(blog)在戛纳电影节上做全球首映,而只是从日本、韩国转道来中国首映。也就是说,人家并不指望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能在全球引起什么轰动效应,只是看中上海电影节在中国的影响罢了,全亚洲都谈不上。这跟“国际”二字的初衷显然相悖。
其三,金爵奖自然是电影节的重中之重。但是,记者和观众在观看了这些电影之后,都有一个疑惑:这些电影,真的是从700多部报名电影里挑选出来的吗?李安在一次采访中说,“这些参赛片都是些小成本的艺术片”。电影节组委会一开始就宣称,电影节坚持扶持新人、新锐的政策,可这一点似乎做得有些过头了。17部参赛片中,至少有4部是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或者是第一部长片。参赛电影大多都很闷,很沉重,也不精致。不少记者在看片后的交流中笑称,本来觉得中国的两部电影没什么希望,但看了参赛片后,开始觉得《天狗》(blog)和《理发师》(blog)有希望了。大师级导演阿尔莫多瓦把他刚在戛纳得奖的《回归》拿到上海电影节上做闭幕影片,据说这已经是给了电影节很大的面子——这自然也是事实。什么时候,阿尔莫多瓦能带着他的电影来参赛?上海国际电影节什么时候能吸引大师级的导演来参赛?这个距离还有多遥远?
另外,国际电影节当然应该吸引国际媒体,但放眼电影节新闻中心里忙碌的人群,仍然多数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内媒体记者,金发碧眼的只是少数。这至少可以说明,上海电影节虽称“国际”,但影响范围仍然只可能限于本国。更令人沮丧的是,在爱德华·诺顿的采访现场,记者无意中听到两位上海本地记者的交谈,“怎么来这么多人呀?”“上海记者少,都是外地的,他们见的大明星少嘛!”自尊心受伤之余,不由也想到,外国媒体来得少的原因,学王小波的说话腔调,也许是“中外一般同”?
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离国际看上去很近,其实依然还很远。马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