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明的新电影《鸡犬不宁》(blog)对我这个没去过河南开封,却又是河南开封后裔的人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所以在看电影之中把过去对开封的想象变成了扑面而来的电影画面,电影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对我而言有种说不出来的亲切感,电影里的河南方言让我仿佛又触摸到了宋朝的脉搏。
我和陈大明曾是四月电影小组的成员,那时(1999年)大家对电影充满了激情,但后
来由于中国电影的低谷期,我们大家只得各奔东西。现在陈大明拍完了他的第二部电影《鸡犬不宁》,很为他高兴,也为他没有丧失人文关注和思考而高兴。
陈大明从美国学完电影刚回到中国时充满了激情,那时我们经常讨论许多和电影和社会有关的话题,但是我们很快发现,我们这些理想主义者,在开始物欲横流的中国注定要被碰得头破血流。当中国缺失了理想、仁爱、浪漫、同情、信仰等词汇的时候,这个社会必然要经过阵痛的洗礼才能逐步恢复机体功能。
《鸡犬不宁》恰恰就是从这里开始给我们讲了一个含泪的微笑的故事,一群河南豫剧的下岗演员,有人去斗鸡、有人去卖假狗、有人开照相馆,戏曲演员的自尊在物质化的社会里被金钱击得粉碎,特别是马三因为妻子要出国而得了阳萎,可说是神来之笔,陈大明的第一部电影《井盖》(原名《完美女人》)曾描述了一位得阳萎的警察,我觉得陈大明其实不是在在写人物的生理阳痿,而是在写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精神上的阳萎。
这样的幽默就具有了人物的悲剧力量。我很喜欢陈大明在一个群戏里让每个人物鲜活起来的状态,要知道群戏是很不好拍的,但《鸡犬不宁》里的每个人物都是鲜活的,尤其是那个老女人(小白鞋),每一次出场都令人过目不忘。
徐帆和小香玉在电影中已和人物融为一体,尤其小香玉把那个卖烟的下岗女工刻画得很到位。
陈大明实际上很有悲悯情怀,但他把这些埋得很深,他自己当过豫剧演员,也做过电影演员,但是在美国他找到了自己思想表达的窗口,这就是去拍独立电影,陈大明在他的电影中很好地融合了欧洲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的优点,很好的回环式电影结构,加上最后很温暖的大团圆结局让人们看到生活的希望。
电影中略显不足的是有些地方电影语言还不够精炼,例如戏曲老师有些台词过多,不够洗炼,假如用些电影语言会更好些,但是瑕不掩瑜。
美国《每日综艺》给了《鸡犬不宁》很好的评价:“融编剧兼导演为一身的陈大明的第二部作品是部剧作精致,一部高度让人喜爱的作品,并大量启用非职业演员,赋予作品一种真诚的情怀,而且抛弃了以往中国大陆电影节式的所谓的边缘、艺术电影。从发行的角度看,此片应得到西方、欧洲电影、电视市场的高度重视。”
陈大明拍了一部温暖的具有人文关注的电影,在这部电影里充满了导演的真诚和对物质社会的深刻思考。(文:韩凯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