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玩家》开场于好莱坞大制片厂的一面墙。电话响起,镜头拉开,影片的气氛活跃了起来。与制片厂日常工作相关的各色人等依次出现,秘书、行政人员、蒂姆·罗宾斯扮演的制片人、到处推销故事创意的编剧、到制片厂参观的游客、制片厂高层主管、普通工作人员,来来往往几十人从不同的方向走进画面,又走出画面,他们的衣着、神态、说话的语气和谈话的内容,为他们在电影工业中的身份和地位贴上了标签。镜头三次从窗外对准蒂姆·罗宾斯的办公室,每一次他都在倾听不同的人讲述不同的故事,最后一次,他收到一张明
信片,上面写着“我要杀了你”。
这段长达8分钟的戏由一个镜头拍摄完成,其中包含了片场全景、人物中近景和物件特写,推拉摇移一应俱全,人物之间交错重叠的对话构成了混乱但又奇特的声音环境。好莱坞90年代的众生图就在这8分钟里被勾勒出来。
能设计出这场戏的人,必须能看透好莱坞又与它保持一定距离,同时还是个拍摄群戏的高手。所以这个人只能是罗伯特·奥特曼。
1992年上映的《大玩家》为奥特曼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也让他的事业走出低谷。在此之前的整个8
0年代,他的影片既不叫好也不卖座,好莱坞已经将他扔进垃圾筒。作为美国影坛的“叛逆者”、“局外人”和“赌徒”,奥特曼跟制片商的关系向来不好,编剧们对他也颇有微词,惟独在演员圈里,他一直享有很高的声望,跟他合作过的演员都认为被挖掘出了不为人知的潜质,因此明星们都以跟他合作为荣,这也是他在不景气的时候能拍摄众星云集的《大玩家》的原因。
奥特曼第一次显示出“化腐朽为神奇”的独特功力是在1970年的《陆军野战医院》,这部战地题材的黑色喜剧为他赢得了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提名,影片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有趣的是在奥特曼之前,有14名导演拒绝执导这部电影,原因是剧本太烂。影片上映后所有看过剧本的人都认为,是奥特曼为影片确立的粗糙、散漫的基调焕发出剧本的喜剧感。他在拍摄群戏时鼓励演员即兴发挥,那种“鸡一嘴鸭一嘴”的交叉对话既新鲜又可笑,这也成为他导演风格的重要标志。
1975年的《纳什维尔》将这种风格发挥到极致,片中有24位主要角色,没有绝对的主角,奥特曼用这些角色编织出庞大的剧本结构和多条叙事线索,这些角色没有刻意设计的出场方式,他们第一次出现在观众面前时就已经置身故事当中,并与其他角色有着或明或暗的联系。奥特曼的群像风格在后来的《高斯福德庄园》和《草原一家亲》等影片中都有所体现,同时还影响到很多晚辈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不羁夜》和《心灵角落》,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撞车》,以及目前倍受好评的《巴别塔》都有着强烈的“奥特曼”色彩。
奥特曼艺术风格和处世作风的独特性来自他独特的背景。跟他同时代出生又同样有着电视经验的老导演们,大多比他早十几年进入电影界,而70年代跟他一同开创“新美国电影”的斯科西斯和科波拉,又都比他年轻近20岁,当他进入影坛时,他就已经具有足够的意识和实力摆脱好莱坞的控制。除了不受制片商欢迎,他也从来不是票房的宠儿和舆论的宠儿,在影坛几起几落,直到今年才以终身成就奖首次获得奥斯卡的认可。他一直以对抗的姿态出现在影坛,对抗好莱坞的制作体系,对抗评论的偏见和短视,对抗的方式就是不停地创作,而且活到足够老。
奥特曼曾经说过,他的影片没有什么哲学上的想法需要诉说,他只想告诉人们他观察事物的角度。11月20日他以81岁高龄病逝,人们在试图对他盖棺定论时发现,这位“暴脾气大叔”只留给我们一个仰视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