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三联生活周刊》:香港导演的流向(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1日12:16 三联生活周刊
杜琪峰的努力暂时没有得到业内同行的认可。北京新影联副总经理高军评价说:“杜导研究过很多内地电影,包括在内地评价比较好的电影。这种研究总是隔着的,因为如果没有内地文化的积淀,你的研究我觉得都是隔靴搔痒的感觉。”很多朋友劝张昭不要做这部电影,因为它是“夹生饭”,就像徐克的《七剑》,丢失了原有风格,也没能讨到内地观众的好。张昭却不这么认为,他说他要做的不是摘桃派,而是种树的人。“有人经历水土不服,仍然生存下来,就是强者,不然你走不过这段水。”在他看来,不仅杜琪峰,绝大部分香港地区的导演都不得不度过这段阵痛期,徐克、吴宇森、陈可辛、林岭东、刘镇伟……他们小马过河又壮士断腕般地决绝。徐克的《女人不坏》、《迷离》,吴宇森的《赤壁》,陈可辛的《投名状》,他们与过去告别,如果试水成功,眼前豁然开朗。失败了呢?用高军的话来说,“他们在交学费”。这个学费或许代价高昂,但他们以为值得。既然迟早要转型,为什么要和自己的未来过不去呢?张昭说:“导演的流向是现实,这是必然的。” 关于港片的黄金时代,他们喜欢举这个例子:郑裕玲外号“郑九组”,一天跑9个摄影棚。高强度的透支之后是加倍萎缩,这个萎缩有赤裸裸的数据证明:1992年,周星驰()的《审死官()》香港票房是4900万元,1999年他的《千王之王2000()》收入1900万元,这还没有计入通货膨胀的下滑。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