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三联生活周刊》:香港导演的流向(4)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1日12:16  三联生活周刊

  大腕们愿意忍耐好莱坞的游戏规则,固然由于这规则中蕴含巨大的名利,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对本地资源匮乏的无奈。香港地区导演协会秘书长张志成说:“香港片从来没有一个阶段性,光靠香港是不能生存的,因为香港地区人口太少,市场太小。上世纪50年代开始去开拓海外市场,还有内地、台湾地区一直都是很重要的收入来源,所以香港片子从来都是靠海外回收,差不多占一半的重要性。那时很强烈的香港风格电影在海外和内地、台湾地区很受欢迎,到90年代武侠片高潮过去的时候就开始有点迷茫了。80年代吴宇森他们的黑帮片在内地慢慢失去了吸引力之后,陈可辛他们拍的那种中小风格的喜剧,也慢慢失去了台湾地区的市场,观众的感觉越来越没有,使我们在90年代开始就变得迷茫了。”张昭分析说:“香港常年模式是Sales模式,是制作公司,不是Marketing模式。”香港导演不缺乏商业经验,这种经验却欠缺一点全球眼光。

  也并非所有导演都把目光瞄向美国,杜琪峰在1984年就和内地合作《冰雪寒霜》,1991年姜文万梓良合演的《狭路英豪》是内地和香港地区合拍片的起点(blog)。合作的第一步并不愉快,张志成回忆道:“杜琪峰之后再也没有到内地来拍电影,可能过去十年八年他拍的是以黑帮题材为主,那些题材内地没有审批通过,这是跟内地市场格局的一个距离。”张昭也说:“创作者很敏感,你对他说,这个角色不能要,那段情节通不过,他很难接受,除非创造性地提供解决方案。”

  持同样想法的不止是杜琪峰,具有忧患意识的陈可辛既看到了香港电影的后继乏力,又对内地缺乏(听歌)心。陈可辛呼吁说:“香港院线一周上不了一部港片,必须生产新片填满档期。”2000年,从美国回来的他推行“泛亚洲策略”,与亚洲知名导演联合拍摄了《见鬼》《三更》等影片,可惜没有达到预期票房。而现在的陈可辛终于用《投名状》证实了自己曾经的偏见是不对的。另一位致力于此的人是曾志伟,他成立了UFO电影公司,把有创意的青年导演集合在一起。他像内地的田壮壮一样,担当很多新导演的监制,为他们寻找投资。研究香港电影的影评人魏君子(blog)说:“像《江湖》的导演,从没拍过胶片,曾志伟就相当大胆地起用他。”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