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超级英雄电影成了探讨左右派政治的载体,这似乎过于严肃。但《黑暗骑士》看起来也确实很“严肃”,大部分在芝加哥(听歌)实景拍摄让它没有一点漫画格调,完全如同《盗火线()》《无间行者》那样的都市犯罪片,只不过主角穿着一套古怪的衣服。它也不像爆米花电影用正义获胜抚慰了观众,蝙蝠侠用自由换安全的结果丝毫不能减轻他的困惑,城市的未来依旧充斥着恐惧、悲观和混乱。这样的低迷气氛也许正是当今美国受困于油价飙升、次贷危机的写照。
娱乐可以很严肃,幻想可以很现实
漫画超能英雄电影能够从幼稚走向严肃、从幻想走向现实、出现《黑暗骑士》这样的作品并非偶然。2002年,《蜘蛛侠》创下票房纪录,拉开了漫画英雄东山再起、呼风唤雨的时代。“9·11”事件的震撼似乎让美国人对超级英雄的需求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正如《蜘蛛侠》导演山姆·雷米所说:“时事艰难,我们需要英雄带来希望。”不过,随着超级大国的“超安全”在世贸中心轰然倒塌中粉碎,单纯的个人英雄主义也不能让人满足。美国人需要英雄拯救众生,但不再需要像兰博之类强悍到无懈可击的英雄。像蜘蛛侠、夜魔侠这样有缺陷、充满自我怀疑但必要的时候能摇身一变为正义战士的双面英雄,才能代表“9·11”之后美国人眼中的自我。甚至连007都在2006年那一集中变得史无前例的脆弱。
好莱坞大公司果断地吸收了一批拍小成本独立电影起家、风格鲜明的导演,在过去,独立制作与主流制作之间往往具有难以跨越的隔阂,斯派克·李、马丁·斯科塞斯那批导演从独立进入主流花了数十年时间,而且屡受挫折。但拍B级片起家的彼得·杰克逊、萨姆·雷米(《蜘蛛侠》)、布莱恩·辛格(《X战警》)和走艺术影展路线的保罗·格林格拉斯(《谍影重重》)、阿方索·克劳(《哈利·波特3》)只花了10年就非常顺利地当上了亿元大制作的掌舵人,更重要的是他们并没有丧失自己的个性,反倒革新了主流娱乐片的面貌,在保证快节奏、大场面、可看性强的前提下,使原本趋向于思维简化的爆米花电影呈现出阴郁黑暗的一面,这在后“9·11”时代正好符合观众的心理需求。他们往往不把超级英雄当作幼稚玩物来处理,《蜘蛛侠2》《钢铁侠》等很多漫画英雄片并不满足于粗浅的娱乐,它们大多在漫画的包装下加入影射性的时事话题或深入的心理层次。克里斯托夫·诺兰导演的两部《蝙蝠侠》就是这一变化最高水准的体现。
这位拍独立电影出身、以《记忆碎片》成名的导演对待大制作的方式几乎与潮流背道而驰,他比《蜘蛛侠》等走得更远。依靠电脑特效、拿视觉奇观式的场面做噱头是好莱坞主流商业片的基本特点,但诺兰却反其道而行之,《黑暗骑士》使用的特效并不多,宏大的场面也较少,甚至都没有冗长激烈的打斗戏,它回归到了靠情节、人物和精密节奏取胜的电影传统上,最出色之处在于借助复杂的角色把导演的思考融入环环相扣的情节中,最终实现了娱乐性与话题性、大众口味和导演风格的完美结合。
有意思的是,10年前的《泰坦尼克号》标志着电脑特效成为一部电影是否具备票房号召力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变本加厉地强调大场面是普遍的要求。而今天正在挑战《泰坦尼克号》纪录的《黑暗骑士》却又恢复了依靠故事和人物的古典传统。虽然这未必就代表新的潮流,但却可以给中国电影诸多启示。大片之“大”也未必全在于场面大、卡司大,一直拿技术赶不上好莱坞当作拍不好娱乐片借口的影人应该从《黑暗骑士》中学到一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