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达到“3亿元”的高标准,不仅需要经验,最好是失败的经验,还要有运气,起码不能撞上《阿凡达》,也别撞上张艺谋冯小刚们。
记者/王 倩
5亿元的新标杆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让人眼红的一个理由是,他早早喊出了“过5亿”的口号。
5亿元!大概相当于今年上半年票房排在前三位的国产影片的总和,把《建国大业》去年9月刚创下的4.15亿国产电影票房抛在了身后,只是离《阿凡达》刚刚在内地市场创下的13.8亿票房还有很大的距离;另外,如果一切顺利,片方拿到2亿的票房分成,几个投资方(唐山市政府投入6000万)能分享的利润总数在7000万左右。而华谊公司算上植入广告的利润可能超过1亿,是其投入的两倍多,会给它的季度财报添加华彩一笔,给持有股票的投资者不少信心。
和冯小刚一起在中国电影市场里成长起来的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在年初公司财报发表时说过,“刚开始时,一部电影卖3000万的票房还很费劲,但10年后票房达到3个亿才是大片的标准。”他和冯小刚1999年开始合作《没完没了》,卖了3000万的票房;10年后的中国电影市场里,超过3亿的电影已经有了《建国大业》,《非诚勿扰》和《赤壁(上)》。
与《赤壁》的大投资相比,另外两部电影高票房的背后是片方不再追求那些高得离谱的投资数字,尤其是植入广告的运用,为中国电影找到了票房之外成本回收的第二条路。现在,王中军和冯小刚正试图把“亿元俱乐部”的定义再往高处走一点,成为新标杆。老百姓还会一如既往地爱冯小刚吗?5亿这道坎可能就是答案。
最初,提前看过《唐山大地震》的业内人士不太相信,华谊和冯小刚真的能实现5亿的目标,大多觉得3亿到4亿不成问题,5亿就悬了。离《唐山大地震》公映还不到一个月时,华谊通知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地的电影院,最低票价从原先通常的30元涨到35元,其他城市也随级别各自调价。消息公布后,很多人开始相信5亿票房是可能完成的任务了,因为最简单的计算就是最低票价涨了1/6,片方可能回收的票房收入也会相应增长。
这个消息就像炸开了锅,片方和电影院经理们的嘴仗直接在媒体上开打,双方各自诉苦,抨击对方“不厚道”,伤害消费者利益。其实“最低票价”,是说院线在和片方最终结算时的票价不能低于这个数字,通常用于周二半价日、团体包场或者时段优惠时,与平时大多数观众最终买到的票价直接关系并不大。
目前在上述四个A类城市,一般影片和好莱坞大片的最低票价都在15元到20元,国产大片为30元。院线经理们抱怨,票价一上调,他们已经卖出去的团体票怎么办?而且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唐山大地震》的平均票价的确涨了。冯小刚则抱怨,“最低票价是对我们片方的保护,与消费者是无关的。即使我最低票价定到1元,电影院也不会卖3元的票,它还是卖70元一张”。
其实冯小刚还说了一句真话,可是被大多数人忽视了,他说“最低票价35元,其中只有四成是投资方的,剩下的六成都是电影院和院线的,结果变成我们涨了5块钱。”说到底,涨了价,双方都获益,影院和片方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无论卖1元还是卖100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现在的问题是双方谁也不愿意主动担起这个涨价的名。
如果华谊真够牛,就应该向好莱坞看齐:2009年美国电影市场的数据里,55%的票房收入归制片公司,45%的票房收入归电影院。其实这几年在最低票价或者票房分成比例上向院线方面挑起“事端”的电影不算少,但每次被公开炮轰的倒霉蛋,往往是新画面和华谊这两家民营公司,幸好这两家公司都各有一个包产金鸡蛋的老母鸡——张艺谋和冯小刚,没人会忽视他们。
华谊这次喊出5亿票房的背后还有一个压力,公司2010年度财报上的漂亮数据。华谊兄弟2010年一季度报表显示,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33.0%、净利润同比下降56.9%。而且即使是去年,如果没有《风声》在上市关键时刻2.25亿票房的托底,以《追影》和《拉贝日记》惨不忍睹的票房,王中军很难向投资人交代,怎么你以前的电影尽赚不亏,上市第一年的业绩却不堪到如此地步呢?
基本一年拍一部作品的冯小刚,这个月底又将投入到《非诚勿扰2》剧组里,这部八字还没一撇的电影几个月后肯定要上贺岁档,冯小刚把自己当成了“铁人”。为什么愿意这么累?冯小刚倒实话实说,“第一,公司刚上市,希望给股民多一点回报;第二,王朔写的剧本很好玩,我希望在年底给大家带来一点笑声。”
22日上映当天,华谊公司对外宣布《唐山大地震》首日票房达到了3600万,超过了《变形金刚2》和《阿凡达》,成为中国电影市场首日票房新冠军。而且《唐山大地震》在3周的时间里,将会争取到全国80%的银幕,王中磊把这叫做“满覆盖”。片方最初的想法——首映前三天过亿,票房过5亿,冲6亿——有可能实现吗?
“如果没到5亿,你会失望吗?”
“应该会到的”,冯小刚回答我说。他说,自己只有在写剧本的阶段才会担心,才可能出现那种站在悬崖边上的感觉,“我善于听取各方意见,如果多数人不喜欢我的故事,我会主动反省。我和观众的趣味是一样的。”
艰难的1亿元
虽然今年上半年没有一部国产电影的票房突破3亿,但懂行的人都相信王中军对于“亿元俱乐部”的判断,过3亿才是大片的标准。尤其是到了12月的贺岁档,张艺谋的爱情电影《山楂树之恋》、陈凯歌改编自传统经典的《赵氏孤儿》、冯小刚的喜剧电影《非诚勿扰2》、王家卫的武侠电影《一代宗师》和姜文“神秘”的《让子弹飞》同期较量,部部都是大片的范,而且有这么个争夺“亿元俱乐部”新一哥的机会,每个导演都会使劲力气,不愿意主动缺席的。
大概在《二十四城记》公映时,有人问过贾樟柯怎么看待亿元俱乐部,老贾肯定不喜欢这种方式,“这个俱乐部干什么的?他们谈电影吗?”亿元俱乐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像中国商业电影的最高奖项,和欧洲三大影展的最高奖分庭抗礼,它最早是在2009年1月份被广泛叫响的。
那时宁浩导演的《疯狂的赛车》票房过亿,而彼时的国产电影票房几年来只能指望着“张陈冯”三将撑场面,从2002年起(不算港台导演),内地只有他们三个拍了9部票房过亿的电影。终于有了新鲜血液,而且还是一个年仅32岁的青年导演,其荒诞喜剧的风格在市场上经过了两次成功的考验,善于总结的大众立刻给他们几个起了这么个好听的名字。划地为圈,从此这个俱乐部俨然成了中国商业电影新的标杆。
“亿元俱乐部”最初建立于一片废墟。其实早在三大导演之前,在张艺谋的《英雄》改变中国商业电影的历史之前, 还有一名“亿元俱乐部”的成员被很多人忽视了——2000年主旋律电影《生死抉择》的导演于本正。《生死抉择》是内地有正式的票房统计以后首部过亿的电影,从当年的暑期档一直放映到国庆档,最终票房达到1.16亿。这个主旋律电影票房纪录直到9年后才被“明星云集”的《建国大业》打破,而导演于本正当年已经59岁,他的创作高峰期是在80年代。
《生死抉择》出现在中国电影最困难的时候,2000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全年票房只有8.6亿,电影院里就靠进口大片撑场面,满街盗版,国产电影几乎看不到什么前途,每家国有电影制片厂都是大面积和大额度的亏损,媒体对中国电影不屑一顾,摄影棚搞成仓库,电影院改成了舞厅和商店,导演和演员全部都去了电视剧那儿。再早些时候,电影票一张只卖两毛五,现在好多经典的华语片都嚷嚷着自己当年过2亿,那是拿现在的票价和当年的人次换算出来的,有时可能连当年的人次也是估摸着“算”来的。
等到2002年张艺谋拍《英雄》时,导演最初的期望是卖到3000万(那时“票房导演”冯小刚的电影大卖也就在这档次),他和投资人江志强从投拍之初就没只考虑内地市场,他后来甚至说“他们用李连杰就是针对海外市场的,中国市场只是捎带的”,模式就像江志强之前投资的《卧虎藏龙》。“半路出山”的制片人张伟平觉得3000万不够,“中国老百姓喜欢看热闹,这回一定要他们看一回热闹,然后让他们去电影院看电影,看那些明星到底长什么样。”
张伟平记得,那时的北京只有首都、地质和大华三家一线电影院,白天放录像,晚上变舞厅。为了满足大家看热闹的心理,他在人民大会堂搞了个电影首映,不放电影,就让导演带着李连杰、梁朝伟和张曼玉们走一走,“大家一看,大明星都凑一块儿了”。看完了热闹的老百姓果真进电影院了,《英雄》在国内竟然拿到了2.5亿的票房,那一年全国票房9.5亿。一个成功的文艺片导演,彻底转型为成功的商业片导演,此后每部商业电影的票房都超过了1亿,遗憾的是伴随着高票房而来的差口碑,尤其是到去年的《三枪拍案惊奇》达到极致。如果下一部《山楂树之恋》再不能博得品质上的认可,对于亿元俱乐部的这位元老级人物来说,再高的票房价值可能也不大了,中国电影市场已经不缺票房。
2004年的“亿元俱乐部”迎来了新的成员,“北小刚,南星驰”。这一年15.2亿的电影票房总收入比前一年增加了4亿多,《十面埋伏》、《功夫》和《天下无贼》三部电影全部过亿,遗憾的是那一年总共上映了212部国产电影,有205部的票房没超过200万。
此后中国电影市场每年“节节高”,“亿元俱乐部”迎来了多位新成员。2005年,陈凯歌以“元气大伤”的代价加入了“亿元俱乐部”。2006年到2008年间,张艺谋、冯小刚和周星驰威风不减,陈可辛、于仁泰、李安、吴宇森、陈嘉上和朱延平等著名的港台导演们也不甘落伍,港台乃至好莱坞市场成熟的体制让他们更容易在不成熟的内地电影市场里照搬经验:陈嘉上的《画皮》是意外的惊喜,朱延平的成员资格更多是拜正当红的周杰伦所赐,陈可辛错过了《如果爱》没错过《投名状》,李安则找回了《卧虎藏龙》时的失落,好莱坞归来的吴宇森比徐克要幸运得多。那个时候,你要想加入亿元俱乐部,除了大投资,你还真得有一些过硬的功夫。“拣皮夹子”的人不是没有,但实在太少,尤其是对那些过了创作巅峰期的导演来说,如果做不到平视内地观众的话,压根别想蒙混进入“亿元俱乐部”。
3亿元的新门槛
2008年被认为是中国电影的井喷之年,全国的票房数据从33亿一下子跃升到了43亿;那2009年就是“亿元俱乐部”的井喷之年,年初宁浩的新近加盟,为“亿元俱乐部”增添了一些平民化的味道,等到年末再次盘点时,我们发现这个俱乐部的平民化时代彻底来到:
算上2008年底公映的《叶问》和《非诚勿扰》,2009有13部国产电影过亿,其中7部电影的9位导演是这个俱乐部里的新人(有两部电影是双导演制);2010年上半年刚过,9部电影破亿,整个市场氛围就是一种“没过亿就别来和我说票房”的味道,1亿不稀奇,大片的门槛已经提高到3亿了——中国电影市场真的火了, 火到演员们轧戏忙,吴宇森和贾樟柯的新戏迟迟没动静的很大原因就是演员们没档期。
在现在这个“3亿元”的大片时代,要想挤进“亿元俱乐部”似乎很轻松。有了《大灌篮》、《大内密探灵灵狗》和《越光宝盒》这样的“榜样”,大量的热钱进入到电影制片行业,以刚刚过去的6月为例,有84部电影从电影局领取了公映许可证,但真正上映的只有25部,好几部电影连报道电影的记者都从来没听说过,而有幸上映的影片票房几乎无一令人满意,大部分成了“炮灰”,投资比票房要高,只有《人在囧途》和《异度公寓》是盈利的项目。
好几个接受本刊采访的电影人说,这一年来他们遇到的投资人里大约有70%是不靠谱的。有人就冲着这个耀眼的名利场而来,不考虑成本核算这些事;有人不是为了赚钱,奔着做广告、洗钱或者上市而来,动机不纯;也有人是真的没经验,被有些制片人一忽悠,光听说上半年票房收入48亿,没听说赚钱的电影不超过10部。
前些年的“亿元俱乐部”靠的是导演个人的品牌。所以《大内密探灵灵狗》和《越光宝盒》这样的电影还能靠王晶和刘镇伟的名声爆一回冷,但上过当的观众下回就学聪明了,《未来警察》和《出水芙蓉》也就被冷遇了。连吴宇森也在说,现在的内地市场很像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市场,那希望我们的未来不要重蹈覆辙——从繁荣到过剩,香港市场没过5年就垮了。
到底怎么才能快捷而不失水准地加入“亿元俱乐部”?从过去一年半的市场反应来看,可以找甄子丹拍动作戏,比如叶伟信的《叶问》系列,李仁港的《锦衣卫》乃至陈可辛的《十月围城》;
拍都市题材爱情戏,诸如《杜拉拉升职记》,《全城热恋》,《非常完美》和《游龙戏凤》,演员最好要大牌,尤其是千万别山寨,不然就容易变成像《摇摆的婚约》那种电视剧式的电影;
还有一招保证行得通,就是一直把《喜羊羊与灰太狼》往下拍,第一部1亿,第二部1,27亿,第三部只要还照着原来的剧情思路,别变得没谱,过亿也是小case。遗憾的是这种经验好像没成为一种通用法则,同是SMG旗下上海炫动传播出品的针对儿童市场的《七小罗汉》,本来希望能和《唐山大地震》同档期,走差异化路线,现在看起来儿童市场并非铁板一块,这两年的动画片也就红了一个《喜羊羊与灰太狼》。
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不缺投资,只缺好项目、靠谱的公司和负责的导演。有了这些,即使你是没名气的新人导演,比如《非常完美》的金依萌,《大兵小将》的丁晟,配上一两个正常发挥演技的大牌演员,“亿元俱乐部”的大门就一直开着呢。
当然,如果想达到“3亿元”的高标准,不仅需要经验,最好是失败的经验,还要有运气,起码不能撞上《阿凡达》,也别撞上张艺谋冯小刚们。所以我不相信今年12月的贺岁档真的会是“五片齐发”,其中放烟雾的成分很大。起码已经有人替冯小刚喊出了“今年10亿”的口号,所以别自寻死路,还是商量一下,把档期排得合理一点,保证每个人都能档期利益最大化。
今年的电影市场在国庆档还会有一个高潮,有可能创造两位新的“亿元俱乐部”成员,一个是《精武风云》的导演刘伟强,他手上拥有这两年战无不胜的甄子丹;一个是《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的导演徐克,他名声很响,但从好莱坞回来后的作品都没什么好表现,这一次是和华谊联手,熟悉市场规则的陈国富当监制,很大可能一洗前耻。而且从两部电影的投资来看,他们两位也有可能冲击3亿元大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