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少年派》只顾着展示派的海上漂流、与老虎的微妙相处,就只会是另一部简单的“历险记”,执着于追求思想积淀的李安自然不满足于此。他在访问中说过,原著小说的格局摆在那儿了,他不可以把它做得太浅。
关于故事,目前国外有评论表达了对剧本和结构上的不满意,但没有人质疑它是一部相当优质的电影。如不出意料,此片将包揽本届奥斯卡的特效奖项,至于最佳影片奖,也是有可能的。
A:他的名字叫做Pi
用π隐喻人生的未知与无常
你可能会觉得这个主角的名字有些奇怪———派(Pi),读法和数学符号Л一样。原著作者扬·马特尔给少年起这个名字,是因为Л自身永远不重复也永远不会结束,以此来隐喻人生的未知性与变化无常。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会用周遭无形的各种条条框框来约束自己———社会准则、道德规范、亲朋好友的爱与束缚、宗教信仰等,那就好比是把自己关在了笼子里,就像动物园里的动物一样。
自由被限制了,但也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自己,把外面世界的危险隔绝开来。在常人看来,外面的世界是那么的不可捉摸,那么的危机四伏,人讨厌不确定性。而选择相信三重宗教的少年派正是被逼迫地与家人分离,独自踏上未知的太平洋的征程。而且他更不知道的是危险不仅仅在外面,也在自己的救生艇上。信仰能不能救他?到底哪个神可以帮他渡过难关?
创作内幕
饰演主人公派的演员苏拉·沙玛,是李安导演从3000人中选到的。试镜的时候他只需要念几句生存手册,李安觉得他看上去就特别有灵气,像上辈子就是演员一样,一点就醒。苏拉在采访中也表示,他完全不觉得自己是在演戏,李安总能轻而易举地把他的感情调动出来,喜怒哀乐出入自如。
电影书中介绍,拍摄派为垂死的老虎哭喊的这场戏的时候,苏拉似乎不在状态,哭不出来。李安喊CU T,过去对他说:“PI歇斯底里地呼喊,因为他经过了漫长的艰苦旅途,什么都没了,身体疲惫不堪,精神上更是绝望。”苏拉还没进入状态。过了一会儿,李安轻声对他说:“你和老虎都要死了,你什么都没了,你非常累非常累,已经呆住了几乎失去知觉。”苏拉终于哭了出来。李安形容他的哭喊是如此孤立无援,哭得完全投降了,这是很多高中生年纪的演员都难以做得精准的。
整部片子拍下来,苏拉和李安导演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在沙玛最后一场戏杀青后,两个人抱在一起话没说出来就都哭了,仿佛两人已经经历了227天的漂流一般。
B:它的名字叫理查德·帕克
沉船遇难者“通用名”
跟随派一起漂流的老虎有个奇怪的名字:理查德·帕克。这其实是现实中或小说中的沉船遇难者通用的名字,其中一位帕克先生还在爱伦·坡的小说被同船的人给吃了。
少年派需要生存下去,必须不休止地与老虎帕克做斗争,救生艇上的生存指南手册中既然不可能有介绍“如何与同船猛兽和平相处”的秘笈,那派能仰仗的就只有自己的智慧了。一开始少年派需要日夜保持警惕,与老虎拉开距离,后来为了不让老虎饿死,他还需要捕鱼喂养老虎,再后来他反而“教导”帕克如何与他一起生活。
C:结尾揭示另一个故事
相信美丽的这个还是残酷的那个?
在影片的最后部分,在沉船调查人员的要求下,成年派坐在椅子上又娓娓道出了一个“更好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没有鬃狗、斑马、猩猩和老虎这些动物,和他一同落入救生艇的是一名水手、一位厨师,还有他的妈妈。这个版本的故事很残酷:厨师吃了水手,杀了他妈妈,后来派又杀了那个厨师,最终一个人生存了下来。至于老虎,在成年派讲述的第二个版本的故事里,也是不存在的。在文学作品里,猛兽总是用来代表原始的人性。到底哪一个故事是真的呢?成年派只是悠悠地问来采访他的作家喜欢哪一个故事,“你喜欢哪一个,那个故事就属于你的”。同样,坐在大银幕前的你愿意相信哪一个故事,那个故事就属于你的。
观影手记
这个故事说简单很简单,一人一虎一船;要说复杂它也可以有更深的理解,三种宗教交织,信仰的力量,梦幻与冥想。但就算你没看明白其中的宗教文化或哲学思辨,也丝毫不影响你欣赏这部好电影,你一样会哭会笑,你一样在走出电影院很久很久以后都还会记得观影时的感觉,其中的自然美景和可爱的动物们都会让你发出一声声惊叹。这两个小时包含了太多的内容。这亦真亦假,如梦如幻的大自然与人文,奏出最动人的交响乐,每一个人都可以听到并感受到。